●紅線區域:事關國家和四川生態安全的極重要、極敏感、極脆弱區域
●紅線功能:維護全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態功能
●紅線監管:建立健全紅線管控負面清單、生態補償、績效考核等配套制度
9月30日,四川省政府印發《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明確了四川13個生態保護紅線區塊的地理分布、主導生態功能及保護重點,提出了管理管控要求。其中,一類管控區禁止開發建設活動,二類管控區限制開發建設活動。四川將建立健全“3+1”配套管控制度,把紅線保護責任落實到全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
13個紅線區塊,總面積19.7萬平方公里
生態保護紅線,是依法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的嚴格管控邊界,是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的底線,對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哪些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根據意見,四川事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的極重要、極敏感、極脆弱區域以及其它重要生態區域劃入生態紅線,涉及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脆弱區、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以及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
圍繞四川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戰略目標,四川生態保護紅線空間分布格局為“四軸九核”,共13個紅線區塊,總面積19.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員面積的40.6%。其中,2個屬于水源涵養功能,3個屬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1個屬于土壤保持功能,7個屬于雙重功能。
四川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中,突出底線保護和協調發展原則。
一類管控區禁止任何形式開發建設
13個紅線區塊覆蓋21個市(州)、146個縣(市、區),是維護四川生態安全格局的底線和基礎,將實行分類管控。
其中,一類管控區禁止任何形式的開發建設活動,必要的科學研究、生態保護活動必須依法審批,包括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地級以上城市和縣級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等。
二類管控區,將根據紅線區主導生態功能維護需求,制定禁止性和限制性開發建設活動清單,確保用地性質不轉換、生態功能不降低、空間面積不減少。
體現協調發展原則,四川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不但與主體功能區、土地利用、城鄉規劃及交通等專項規劃相協調,還結合地方實際與管理可行性,充分考慮了預留適當發展空間和環境容量,兼顧各方面利益群體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
納入地方政府領導干部政績考核
四川還將協同推進市(州)和縣(市、區)兩級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建立健全省、市、縣多級聯動的生態保護紅線體系。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后將落到實地,市(州)、縣(市、區)力爭2018年基本完成省級生態保護紅線的勘界定標,并劃定市縣兩級生態紅線。
劃定后如何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意見提出,四川將研究制定《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將紅線保護責任落實到全省各級政府、相關行業行政主管部門,并建立“3+1”管控制度,即紅線管控負面清單、生態補償、績效考核制度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四川還將定期對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開展績效考核,考核結果作為確定生態保護紅線生態補償資金的直接依據,并納入地方政府領導干部政績考核。
通過意見實施,四川要實現生態保護紅線的兩個階段性目標:到2020年,全省國土生態空間進一步優化并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體改善,基本形成結構合理、功能明確、格局穩定的復合生態保護紅線體系;到2030年,區域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顯著提升,全面形成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記者劉宇男)
【鏈接】四川生態紅線“四軸九核”分布(13個生態保護紅線區塊)
四軸:金沙江下游干熱河谷土壤保持紅線區、大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紅線區、川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紅線區、盆中城市飲用水源-土壤保持紅線區
九核:雅礱江源水源涵養紅線區、大渡河源水源涵養紅線區、黃河源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紅線區、沙魯里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紅線區、大雪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保持紅線區、岷山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紅線區、邛崍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紅線區、涼山-相嶺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保持紅線區、錦屏山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紅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