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薏仁產業:“特”和“精”上做文章
湖南經銷商在錦屏考察薏仁米種植基地

錦屏薏仁米喜獲豐收

貴州薏仁米品質優良
近日,貴州省第三屆糧油精品展示交易會在凱里舉行,來自全國各地近290家糧油企業參展,不到兩天時間,近8萬市民參展,零售額超170萬元。
展會上,貴州的薏仁產業引起了與會專家的濃厚興趣,參會嘉賓、全國糧食行業老專家劉曉真教授特地提出貴州以薏仁為首的“特色糧油資源豐富,行業的發展潛力大,產業升值空間大”。
以黔西南為中心,輻射全省各地的薏仁,種植面積超60萬畝,興仁被稱為“薏仁米之鄉”“全國薏仁米集散中心”……這就是專家看到的貴州薏仁產業的資源優勢。
“集團之所以選擇在安龍周邊發展,看中的是當地的生態優勢、產業的特色優勢以及日漸便捷的交通優勢。”貴州匯珠薏仁米產業開發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陳銳介紹,該公司已被天士力集團納入旗下,有集團的銷售渠道保障,在安龍發展薏仁產業大有可為。
而與資源優勢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尷尬的產業形勢——我省薏仁企業年產值上億元的鳳毛麟角,以“迷你”型居多,要取勝只能在“特”和“精”字上做文章。
此次展會上,與薏仁相關的企業,展出產品便是原糧——薏仁米“唱主角”,附加產品較多的薏仁廠商未見蹤影。
近來,薏仁價格一路下滑,目前市場上的薏谷收購價,每100斤僅2元左右,以畝產量500斤算,畝收益不到1000元,農民賺不到錢甚至虧本,普遍惜售;企業也陷入兩難——價低難收到貨,賣價又不盡人意。
有“薏仁集散地”之稱的興仁,對行業的定價話語權有限,產品價格同其他農產品一樣,只能隨市場波動。
因為品牌不夠響亮,市場產品魚龍混雜,企業之間相互殺價,產地之間相互詆毀,廣大種植戶在強大的市場面前,完全沒有應對能力,只能束手就擒,種植面積越大,損失越嚴重,甚至出現“產業致窮”。
“發展貴州薏仁產業,要靠品牌化經營、差異化發展,不能用傳統的農業方式去做。”貴州蓮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彭祥松告訴記者,“農業企業難做,抗風險能力差,究其原因,多數人都是用生意的理念去做,而不是用投資的理念去做。”
憑著這樣的理念,又有穩定的銷售渠道,貴州蓮田不僅企業利潤穩定,訂單種植戶收益也有可觀的收入。公司所在的正安,因耕種水平較高、土質較好,又加上剛開始種植,薏仁畝產量達700斤左右。
公司除收購薏谷外,還收購薏仁秸稈和根,每畝可增加收入1000余元;另外,今年大部分種植戶沒等薏仁成熟,直接向公司銷售青飼料喂牛,每畝收入3000元以上。
“用薏仁秸稈喂牛,比玉米等青飼料的效果更好,牛的抗病能力更強、牛肉品質更好。”彭祥松說,公司的產業鏈長,包括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可以主動根據薏仁的市場行情調整青飼料、薏仁的種植面積,青飼料與薏谷的種植比例約為7:3,公司掌握主動權,保證了農民增收。
26歲的陳銳,是匯珠薏仁公司最年輕的中層管理人員,對家鄉的薏仁米,從小耳濡目染,感情濃厚,又有專業知識和在外的打拼經歷,對發展產業有自己的見解。
他說,政府及管理部門推進產業發展,應該從“重產輕銷”的誤區中走出來,把服務重心放在創建公共品牌、加大宣傳、打通渠道等方面;如果只是一味補助生產,種植一畝補助若干錢或種子、肥料等,而市場渠道沒打通、品牌沒打響,遇到行情不好時,對種植戶來說,并非好事。
對此,彭祥松亦有同感:“政府助勢產業,更重要的是給予政策支持,讓企業有良好的創業軟環境,而不是給多少資金。”
“企業選好投資,農戶搞好種植,政府做好服務,各方分工合作,產業發展才能健康可持續。”彭祥松說,一個口口相傳的創業環境,是招商引資的最大優勢。
同時,他還希望政府能加大科技投入,助力企業的科技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