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市城市景象
三大經濟板塊成為地方主要增長極
三大經濟板塊已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極,重點經濟區已成為東部和外資企業投資的主要落腳點。
北部灣安臥在南海西北部的弧形臂彎里,曾是中國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但在歷史變遷中,發展速度卻遠遠落后于其他沿海區域。
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開忠表示,從人口、經濟活動密集程度來看,我國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目前不具備成為單極經濟區的條件,把資源相對集中的城市“聯成一體”,能夠加快西部地區的開發和開放。
2014年1月16日,國務院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北部灣開放開發正式納入國家戰略。
規劃明確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功能定位:立足北部灣、服務“三南”(西南、華南和中南)、溝通東中西、面向東南亞,努力建成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北部灣經濟區將成為連結中國內陸和東盟10國兩大扇面的樞紐,成為牽引中國與東盟合作共贏的重要平臺。
關中—天水處于我國內陸中心,是亞歐大陸橋的重要支點,是西部地區連通東中部地區的重要門戶。2009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準《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給偏居一隅的西北地區找到了一個新的經濟“發動機”。
按照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有了新的戰略定位:將建成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國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全國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基地,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
據悉,成渝經濟區的規劃正在編制之中。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說,作為國家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西部綜合交通樞紐,成渝經濟區具備了獨特的產業基礎、金融、科研能力等優勢,將成為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我國東中西互動的區域發展戰略中發揮承接傳遞作用。
目前,關中天水、環北部灣(廣西)、成渝三大經濟板塊已初現雛形,重點經濟區已經成為東部企業和外資企業在西部投資的主要落腳點。
陜汽集團汽車總裝配線
發揮區域經濟“龍頭”作用
“重點經濟區將成為‘西部開發戰略高地’,以線串點、以點帶面,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的發展。”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副司長李應明說。
2008年12月,廣西出臺《關于促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若干政策規定》,從產業支持、財稅支持、土地使用支持、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35條共74項優惠政策。中石油欽州千萬噸煉油項目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落戶北部灣經濟區。初步統計,經濟區內投資規模超過10億元的重大產業項目43項,總投資達3782億元。北部灣經濟區的“龍頭”作用顯現,近年來經濟區的經濟增幅比全區高近2個百分點。
“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輻射大西北,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關專家指出,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加快發展,將形成西部地區經濟的有力支撐點。國家在財政、稅收、土地、環保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最大亮點是把西安建成科技資源統籌的示范基地,這是國家首次提出來的、全國唯一的科技資源統籌綜合試點城市。與此同時,甘肅將可能成為中國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甘肅省原常務副省長馮健身說,甘肅號稱世界風庫,太陽能能源也很豐富,到2020年,甘肅的風電基地開發將達到2000萬千瓦以上,成為“陸地三峽”。
按照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到2020年,經濟總量將占西北地區比重超過1/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此基礎上翻兩番以上,將成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
再看川渝。川渝兩地經濟互補性強,為川渝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四川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世慶認為:“成都、重慶以及周圍城市群應當發揮各自優勢,突出特色,加強合作,產業上要力爭錯位發展。”目前,四川6市州爭當排頭兵,資陽與重慶相關部門簽署了加強區域合作、加強重點產業戰略合作、加強旅游產業合作等相關協議。環渝的宜賓、內江、瀘州、達州、遂寧等紛紛出臺類似舉措,加強與重慶的深度融合。
2020年,重慶將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體系,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2014年,四川區域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當年全國平均水平,建成成渝經濟區城鎮化水平高、產業集聚度高、區域一體化程度高的新增長極。
謀勢而動,風生水起。伴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對內對外開放的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西部重點經濟區將給西部大開發帶來更多的驚喜。
西部開發之陜西成就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陜西提出“關中率先發展、陜北跨越發展、陜南突破發展”的大思路,極大調動了全省各地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區域經濟發展的潛力得到了極大發揮,產業投資的集聚效應逐步凸顯,三大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
15年來,陜西緊抓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機遇,實現了歷史新突破,全省經濟成為歷史上發展步伐最快的15年。全省GDP在2000年1661億元的基礎上,2001年突破2000億,用3年時間突破3000億、2年時間突破4000億,突破5000億和6000億元大關分別僅用了1年時間,2014年實現17689.94億元,為2000年的10倍多。2014年水果產量突破1553.98萬噸,躍居全國第二,高速公路突破5000公里,公路總里程達到17萬公里。
2014年,陜西省城鎮化率達到52.57%,比2000年的32.27提高了20個百分點。截至2015年底,陜西共建成高速公路5000公里,較2000年里程增加了10倍。10市1區比規劃提前兩年實現了全部通高速公路。
陜北堅持“珍惜資源,深度轉化”,重點做大做強煤炭、電力、油氣和化工四大產業,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隨著西部大開發和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設,陜北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依托能源化工等優勢產業,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2014年,陜北GDP總量達到4391.83億元,比2000年絕對量增加了12倍,占全省比重從2000年的13.3%上升到2014年的24.7%%,成為全省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據測算,2014年陜北對全省經濟的貢獻率達到22.1%,拉動全省經濟增長3.6個百分點。
關中是陜西的“金腰帶”,在全省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關中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區域,工商業基礎較強,聚集了全省80%的科技實力。西部大開發以來,關中地區搶抓機遇,依托高新技術、裝備制造、現代服務產業的優勢條件,充分發揮“一線兩帶”輻射帶動作用,調整優化區域結構,經濟保持了率先發展的好勢頭。2014年關中完成生產總值11105.2億元,占全省比重為62.6%,比2000年絕對量增加了9倍,2000年-2014年年均增長13.1%;2014年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144.9億元,占全省比重為55.9%,是全省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15年來,關中地區還以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為重點,突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裝備制造業,形成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和關中城市群。
陜南地處秦巴山區,是陜西的“后花園”,自然環境“兩山夾一水”,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環境好,擁有“魚米之鄉”的山間盆地。西部大開發以來,陜南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在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前提下,以發展綠色支柱產業為主攻方向,在現代中藥、綠色食品、生態旅游、礦產資源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2014年,陜南完成生產總值2256.76億元,從2001年到2014年,年均增長10.3%,經濟總量占到全省的12.7%。多條高速公路的開通,給陜南旅游業又帶來井噴式增長,同時,漢江梯級開發的次第展開也預示著陜南將成為重要的潔凈能源基地。
隨著“一帶一路”、“關天經濟區”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進一步實施,陜西區域經濟發展將迎來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