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國家始終堅持“以線串點、以點帶面”原則,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率先實施改革,一批省會及中心城市已經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一批重點邊境口岸城鎮正在成為對外經濟合作的重要平臺。
為落實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海關總署鼓勵天津、南京等海關與蘭州、烏魯木齊等西部關區擴大適用區域通關模式,形成沿海與內地、東部與中西部之間海陸空全方位快速通關。在天津航運中心海關報關大廳,一排西部海關專門窗口格外引人注目,烏魯木齊等西部海關派專人在此受理西部企業海關手續,成功實現了“屬地申報、口岸驗放”,使西部省份也擁有了“出海口”。
如今,在重慶、成都,國家級的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已經啟動;在西安,統籌科技資源改革正在進行;在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安全試驗區在為生態補償機制探路;在四川西部化工城、青海柴達木、重慶三峽庫區,循環經濟試點正如火如荼;在廣大西部農村,水權轉換、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國有林場改革試點正有序推進。15年來,國家因地制宜地在西部12省(區、市)推行各類改革,為當地社會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
西部大開發總體規劃可按50年劃分為三個階段:1、奠定基礎階段:從2001年到2015年,重點是調整結構,搞好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科技教育等基礎建設,建立和完善市場體制,培育特色產業增長點,使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初步改善,生態和環境惡化得到初步遏制,經濟運行步入良性循環,增長速度達到全國平均增長水平;2、加速發展階段:從2015年到2030年,在前段基礎設施改善、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制度建設成就的基礎上,進入西部開發的沖刺階段,鞏固提高基礎,培育特色產業,實施經濟產業化、市場化、生態化和專業區域布局的全面升級,實現經濟增長的躍進;3、全面推進現代化階段:從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發展地區增強實力,融入國內國際現代化經濟體系自我發展的基礎上,著力加快邊遠山區、落后農牧區開發,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產、生活水平,全面縮小差距。
15年來,西部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制約未來經濟持續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西部經濟的增長還難以帶來財政收入的富足,一些地方政府財力薄弱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改善。
中國社科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耀曾在接受訪問時表示,相比于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高投入、大力度,他認為西部在特色優勢產業的培育上力度不夠。這與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取得的其他任何一方面的成就都不能比。這也是西部缺乏競爭力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投資的增長在吸納就業方面收效甚微,西部勞動力就業仍以轉移就業為主。
其次,招商引資仍面臨較大困境,硬環境和軟環境都需要改善。陳耀分析說,投資商到西部投資,主要基于三大驅動:低成本驅動、資源驅動和市場驅動。但是西部地區自然條件比較惡劣,基礎設施建設所需投入往往是東部的數倍甚至數十倍,高速路、鐵路、機場等比較欠缺,這是招商引資難度大的一個主要原因。
西部因離港口等比較遠,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物流成本高,低成本優勢幾乎被高物流成本抵消。“所以,西部現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買商,而東部早已進入選商的時代”,陳耀說。這就反過來增加西部產業調整及優勢產業培育的難度。
此外,也有專家建議,未來在推進西部開發的進程中,還應從以下兩方面著力:
一是積極構建新型開放格局。要積極引導外商投資、沿海企業和開發區西進,并依托交通干線以及大中城市和產業園區,建立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同時,要進一步打通西部與東中部、東北地區以及與周邊國家的聯系通道,加快修建西部沿邊公路,建立一批邊境自由貿易區或經濟特區,構筑西部大開放的新格局。
二是健全國家支持政策體系。要改變過去的普惠制辦法,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對西部中心城市、資源富集區、老工業基地、貧困地區、邊境地區等不同類型區域,實行有針對性的差別化國家支持政策,以切實提高政策的實施效果。
觀察家認為,種種信號表明,中國西部地區將迎來新一輪以國家政策為后盾的發展新機遇。機遇的背后,是中國政府格外注重與周邊國家的開放與合作。“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讓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西部搶占商機。
由政策的導向到現實的選擇,從“開發”到“開放”正成為西部未來十年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