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效率
撤地設市以來的海東市,全市經濟總量持續攀升,主要指標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173.3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384.4億元,年均增長16.2%,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占全省的比重由2010年的12.8%提升到了2015年的15.9%;人均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12407元增加到2015年的26531元,占全省平均水平的比重由51.5%提高到64.3%,相對差距縮小了1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3256元增加到2015年的22565元,年均增長11.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4574元增加到2015年的8196元,年均增長1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010年的4.76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21.7億元,年均增長35.5%,高于全省增速13.7%,經濟發展效益和質量明顯提升……
一串串數據的變化,見證了海東市經濟社會發展迅猛勢頭。
不斷提高
2016年9月24日,青海(海東)首屆高原特色農產品展交會在海東市樂都區開幕,近萬名來自國內外的嘉賓和客商齊聚高原,共同領略我省高原現代農業和特色農產品的風采。市長鳥成云會見巴基斯坦拉瓦品第市市長哈菲日一行時說,海東將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走國際化道路,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努力打造向西開放合作的重要節點城市,使海東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產業基地、高原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商貿物流基地、人文交流基地。憑借著良好的農業發展環境和強勁的發展勢頭以及強有力的推介展示,此次農交會海東共落實招商引資項目18項,簽約重點項目15項,總投資21.7億元。
近年來,海東的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特別是在設施農業、制種業、育苗業、養殖業等方面有了良好的基礎,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還建立了研發基地和技術人才培訓基地,在種植業、養殖業方面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開展了廣泛的合作。
“十一五”以來,海東市努力夯實農業基礎地位,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農業生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去年,海東市糧食總產量占全省的53%、油料占42%、蔬菜占42%、各類肉產量比重達26%、蛋產量占38%,農業總產值達到57.3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8196元,高于全省平均值263元。海東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建成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黃河彩籃”全省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形成“一區兩核四園三帶”農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著力提高農業科技和物資裝備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2016年11月10日,青海海吉星國際農產品集配中心項目在海東工業園區開工。該項目憑借海東工業園區的優勢,堅持“互聯網+集配”的創新理念,實施“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構筑全國性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農產品拍賣、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三大交易平臺,向生產、零售領域兩頭延伸,努力實現農產品經營的專業化、產業化、網絡化、現代化”的發展戰略,著力打造融合生鮮電商O2O平臺、高端品牌建設與推廣、農產品展示體驗推廣中心等功能于一體的西北地區大型農產品集散中心和農產品商貿中心,輻射全國以及中亞、西亞地區。
一批產業項目海東落地
2016年10月29日,青海比亞迪動力鋰電池材料生產及其回收項目在海東工業園區開工。這是海東工業園區自成立以來落地建設的首個投資30億元的重大項目。比亞迪公司借助青海豐富的鋰資源,立足海東工業園區的區位優勢,建設鋰電池配套材料生產項目,對于帶動青海優勢資源加速轉換、打造千億元鋰電產業基地、形成從鹽湖鋰提取到鋰電池整車生產的完整產業鏈體系,壯大海東工業園區主導產業、提升園區產業檔次、延伸產業鏈條具有重要的意義。
海東工業園區自啟動建設以來,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投資環境不斷優化,“高新輕優”的產業發展方向日益明晰,“產城一體、產城融合”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已經步入快速發展的嶄新階段和大招商的黃金時期,正在成為青海東部投資興業的一片熱土。去年以來,海東市創新招商引資方式,落實招商引資相關政策和責任,通過舉辦亞歐論壇、秦商大會、義烏市海東輕工業招商會等招商活動,建立項目庫門戶網站,點對點跟蹤招商,一批產業項目在海東成功落地。
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海東科技園開始有眾多科研企業強勢入駐,孵化成果開始顯現;青海移動大數據中心建成運營,使海東邁入大數據時代;青藏高原國際物流商貿中心獲批國家保稅物流園區;青海康泰大壓機組成功擠壓出世界第一長度無縫鋼管;百能鋅溴液流儲能電池填補國內空白……
海東已經步入快發展的嶄新階段和大招商的黃金時期。
三產成經濟發展生力軍
2016年10月28日,在海關執法關員的指令下,一輛裝載13噸法國進口葡萄酒的車輛緩緩駛入曹家堡保稅物流中心(B型)卡口。青海省首個海關保稅監管場所——曹家堡保稅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關運營。保稅物流中心的運營,標志著海東乃至青海全省外向型經濟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保稅物流中心將充分發揮臨近機場及周邊鐵路、公路,交通發達便利的區位優勢,發揮保稅倉儲、國際物流配送、國際貿易等服務功能,成為連接中亞、中東、歐洲的現代化物流平臺和國家向西開放的進出口基地。
近年來,海東市積極培育發展壯大第三產業,大力推動商貿物流業加快發展,開工建設臨空經濟園鐵路貨場、海東海吉星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項目,督促青藏高原國際商貿物流中心、閩龍國際物流建材、紅星美凱龍家具家裝及商貿城、化隆縣巴燕鎮綜合農貿市場項目加快建設。
互助海洲國際廣場、青海東部高鐵新城商貿中心等商貿流通業項目,引領著商業發展格局的根本性轉變;海東科技園、樂都職教城、高鐵新區住宅安置區等建筑拔地而起,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級農家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品流通網絡初步形成;瞿曇寺文化旅游景區、循化波浪灘娛樂城、國家5A級旅游景區互助土族故土園等景點日臻完善,旅游休閑產業風生水起……現代服務業正以迅速崛起之勢推動著海東市的發展。
當前,海東現代服務業正在高位起步,文化旅游、物流商貿、智慧城市、健康養老、職業教育、房地產、棚改工程等重要服務業態的項目正在抓緊實施,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服務業投資;加快重點景區項目建設,積極培育旅游市場;加快建設青藏高原東部國際物流商貿中心、農副產品交易中心等一批商貿物流項目,努力促進服務業總量擴大、結構優化、品質提升。
公共財政持續向民生傾斜
“拉面經濟”提升為省級發展戰略;開工建設海東三甲綜合醫院、兒童診療中心、市立中學;海東市首所大學——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正式招生開學;互助縣人民醫院順利通過“三乙”醫院評審,成為全省首家縣級三級乙等醫院;在全省率先啟動城鄉居民醫保銀行代扣代繳試點工作,發放社會保障卡近140萬張,位居全省首位……
近年來,海東市堅持走“小財政辦大民生”的路子,公共財政對民生事業的投入達到80%以上,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明顯提升。一樁樁一件件惠民生、暖人心的實事、好事,讓海東百姓真正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三年來,海東人在外省開辦拉面店2.5萬家,“拉面經濟”從業人員已有16萬人;在全省率先建立精準扶貧大數據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打造各具特色的精準扶貧模式,28.27萬人口實現脫貧;啟動實施海東市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六年行動計劃,貧困家庭學生15年免費教育全面落實;實施城鎮保障性住房5.37萬套、農村“兩房”8.15萬套;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月358元和195.4元。城鎮職工、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參保率分別達到100%、99%和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