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贏是強軍之本、軍改之源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一周年推進戰斗力建設述評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區成立大會2月1日在北京八一大樓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授予軍旗并發布訓令。圖為習近平將軍旗鄭重授予東部戰區司令員劉粵軍、政治委員鄭衛平。
2015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發出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的動員令,開啟了我軍歷史上一場整體性革命性變革。這是人民軍隊幾十年來撼動性最強的一次軍改,改革推進力度之大、調整結構之多、影響范圍之廣,在解放軍歷史上前所未有。
習近平將這次改革的艱險比喻為過“火焰山”。他曾多次明言,改革的對象就是那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問題——領導管理體制不夠科學,聯合作戰指揮體制不夠健全,力量結構不夠合理,政策制度改革相對滯后。“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勝仗的”。
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就是要扭住能打仗、打勝仗這個強軍之要,鍛造能與強大對手抗衡、過招并打贏的雄師勁旅,不斷提高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能力。
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是重中之重
2016年2月1日,習近平向五大戰區授予軍旗并發布訓令,強調組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是黨中央和中央軍委著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作出的戰略決策,是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的標志性舉措,是構建我軍聯合作戰體系的歷史性進展。
過去的聯合作戰是任務區分和行動協調,是要素之間的配合。現在的一體化聯合是作戰方式和作戰手段的聯合,是系統效能的集成。信息化條件下作戰,已不再是單一軍種之間的較量,而是己方諸軍種體系作戰能力與敵方體系作戰能力的較量。
一聲號令,我軍聯合作戰的編年史,寫入了新的時代風云。“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之下的戰區,如同一艘嶄新的艦船,駛向濤走云飛的強軍航程……
演練空域由陸上空域拓展到海上空域,作戰要素除空軍兵力外,大幅增加陸軍、海軍力量。今年,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師組織多場陸海空三軍演練,聯合訓練走向常態化。
在第20集團軍組織的指揮對抗演練中,特種部隊、陸航等10多支部隊被嵌入式配置,突出全過程全要素全流程演練,綜合檢驗聯訓聯戰水平。
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聯合演練中,陸軍戰術行動調動多軍兵種要素支援,步兵分隊有了空軍“眼睛”。駐疆部隊聯戰聯訓由單向聯合向多維聯合、平面聯合向立體聯合轉變。
透視戰區時代的聯合作戰新圖景,一位來自空軍的參謀在接受《解放軍報》的采訪中這樣理解:未來聯合作戰行動,必然是多元力量、多域展開、多權制衡,既要摒棄“陸戰過時”“陸軍無用”的思想,又要摒棄“大陸軍思維”,才能讀懂習主席既決策成立戰區,又決策成立陸軍領導機構的戰略擘畫,真正把握住聯合作戰的規律特征、制勝機理。
未來作戰,重在聯合,勝在聯合。開展聯戰聯訓,是打贏信息化戰爭必由之路。“莫道君行早”,從聯合作戰出發,人民軍隊正踏出峽谷丘壑,走向星辰大海。
跨越-2016·朱日和”實兵對抗演習。
堅持從實戰需求出發從難從嚴訓練
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高度,習近平明確提出“五個更加注重”的戰略指導,其中第一條便是“更加注重聚焦實戰”。
“守不忘戰,將之任也;訓練有備,兵之事也。”當前,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正在向縱深推進。新體制在給實戰化注入嶄新內涵的同時,也帶來諸多全新課題。
實戰化,究竟該如何“實”、向哪里“化”?
8月, “跨越-2016·朱日和”實兵對抗演習現場,人民網記者近距離感受硝煙彌漫的實戰化氛圍。
某日午夜時分,參加“跨越-2016·朱日和A”演習的陸軍第1集團軍某裝甲旅剛剛結束一場與“藍軍”的“惡戰”。瓢潑大雨突然來襲,彌漫的硝煙似乎消失。然而,由30多名士兵組成的“藍軍”襲擾分隊“從天而降”,讓“紅軍”始料未及。
然而,紅軍也不是“善茬”,在“跨越-2016·朱日和B”實兵對抗演習 中,“紅軍”比規定時間提前6個小時到達基地。在摩托化機動途中,導調組一刻沒有閑著,“紅軍”全程有“敵情”,一路“戰斗”到指定位置。
“戰場形勢變幻莫測,就是要通過這種方式來鍛煉參演部隊的實戰意識。”陸軍參謀部領導如是說。
據演習導演部介紹,堅持緊貼實戰練兵的指向、問題倒逼的要求、嚴守演習規則的底線,是此次實兵對抗演習的突出特點。
陸軍廣泛開展大考核、大比武、大拉動活動,持續發揮“考比拉”的催化效應;海軍演兵大洋,參演兵力、攻防難度、戰場環境復雜度等紀錄一再刷新;空軍空戰訓練放開約束條件、對抗空域,突出全天候、打臨界;火箭軍部隊機動距離越來越遠,作戰半徑越來越大,真正做到全域機動、全域懾戰;武警部隊演習提升應急反恐處突能力……
從難從嚴訓練瞄準實戰化“靶心”,演訓場上一幕幕火熱圖景,就是三軍將士對能打仗打勝仗錚錚誓言的有力回應。
今年5月至9月,海空軍連續多次出動各型艦艇、戰機赴遠海執行訓練任務,為維護我國領土主權及海洋權益鍛造利刃鐵拳。
海內外媒體紛紛用“密集”“震撼”等字眼聚焦我軍遠海訓練。
“不必過度解讀。”正如國防部新聞局所回應的那樣,這是我軍演兵場上的尋常一幕。也在昭告這樣一個事實:實戰化,正在成為我軍練兵備戰的常態。
訓練從難,則征戰易;訓練從易,則征戰難。隨著實戰化訓練的不斷深入,部隊普遍反映,訓練強度大了,訓練內容難了,實戰化水平不斷提高。
經習近平批準,中央軍委近日印發《加強實戰化軍事訓練暫行規定》,著眼糾治當前軍事訓練中的突出問題,對規范實戰化軍事訓練組織實施提出剛性措施、硬性規范。
軍裝一天在身,就一天也不能忘戰;鋼槍一刻在手,就一刻也不能放松。只要從上到下堅持練兵備戰、建設改革聚焦實戰,廣大官兵做到心無旁騖、全神貫注聚焦實戰,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指日可待。
海軍在東海舉行大規模實兵實彈對抗演習。
信息化成為戰斗力倍增器
“一網聯三軍,處處不離芯。”現代戰爭中,誰掌握了信息優勢,誰就掌握了戰爭主動權。
縱觀全球范圍近幾年的戰爭行動,不難發現,信息主導、體系支撐、精兵作戰、聯合制勝,已成為現代戰爭的基本特點。
軍隊要聚焦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提高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使信息化成為戰斗力的倍增器。
2015年12月31日,習近平為戰略支援部隊授予軍旗并致訓詞,宣告我軍一支新型作戰力量正式成立,我軍新質作戰力量獲得重要增長點。
作為一支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戰略支援部隊堅持在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技術手段上求突破。據悉,戰略支援部隊某部研發的某新型作戰裝備已通過初步評估,作戰效能達到國際同類裝備先進水平。
“一線聯千里,網上起風雷。”信息化覆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全部領域,并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變化。把握信息化建設發展方向,形成體系作戰能力,對于我軍綜合戰力生成無疑是一道聚力之光。
在火箭軍某基地開展的實戰化演練中,指揮員在“中軍帳”內運用信息化指揮平臺擺兵布陣,成功實施多波次火力突擊。
空軍航空兵某師戰機穿越“電磁叢林”,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多要素的集成演練中成效顯著。
東海艦隊某登陸艦支隊攜手陸軍、空軍部隊在某海域展開聯合實兵對抗演練,實現了三軍信息采集系統的互聯互通和實時共享。
從作戰指揮到裝備建設,從軍事訓練到教育管理,信息化地位作用正日益凸顯。對于中國軍隊而言,只有破除思維定勢,牢固確立信息主導、體系支撐、精兵作戰、聯合制勝的新理念,才能掌握信息化條件下未來戰爭的制勝根本。
我國成功發射第二十三顆北斗導航衛星。
創新能力是軍隊的核心競爭力
今年3月13日,習近平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指出,創新能力是一支軍隊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戰斗力的加速器。
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向縱深推進,全軍官兵強烈地意識到,創新是軍人必備的能力素質,是解放和發展戰斗力的“剛需”。這“剛需”來源于搶占未來戰爭制勝先機的迫切需要。
初夏時節,南海艦隊遠海訓練編隊赴西太平洋練兵備戰,全程運用北斗導航系統進行導航、定位。同一時刻,海軍第23批護航編隊在亞丁灣海域組織演練,研究運用北斗導航系統進行指揮、通聯。你也許不會想到,相距萬里的兩場演訓,竟如此緊密的聯系起來。
今年4月,軍委一個調研組走進國防科技大學,組織一批專家教授進行座談。從《解放軍報》相關報道里獲悉,座談中,這些潛心研究天河、北斗、激光等高精尖國防科技的專家學者,圍繞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暢所欲言,提出了許多有思想、有質量、前瞻性的意見和對策。
“國防科技創新前沿,就是現代戰爭制勝前沿,兩者緊密相連。”談及此事,這些科技精英的言辭中沒有絲毫自得,只有強烈的憂患:當今世界,新軍事革命方興未艾,與世界軍事強國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明顯,如何由后發變先發、由跟跑變領跑,事關國家安全大計。
不懂創新,如何讀懂戰爭?我國國防科技領域人才將創新成果轉化為戰斗力,力求取得未來戰場的主動權。
海軍工程大學科研創新團隊研發艦船綜合電力系統技術,解決了我國艦船動力“心臟病”難題,被稱為21世紀艦船動力推進方式的革命。
軍事醫學科學院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近5年先后有百余項創新成果轉化為部隊戰斗力。
空軍地面防空兵在創新驅動發展中形成遠中近程、高中低空相結合的作戰體系,信息化條件下防空反導能力全面提升,構筑起捍衛國家空天安全的藍天盾牌。
全軍部隊的創新實踐,讓我們當更加堅定地認識到——創新之于戰斗力,猶如發動機之于機動車。在風起云涌的世界新軍事變革中,惟創新者勝!
戰場勝負只在一朝一夕之間,但決定勝負的力量卻消長于朝朝夕夕。只有那些敢于自我變革、自我重塑的軍隊,只有那些勇于中流擊水、銜枚疾走的軍人,才能飲到“祝捷的美酒”。
“聽吧,新征程號角吹響,強軍目標召喚在前方……”嘹亮的《強軍戰歌》唱出了三軍將士的激昂心聲,英雄的人民軍隊必將在改革強軍偉大實踐中鳳凰涅槃、換羽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