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決策網訊(通訊員 王琛 李清泉)攬過枝條用右手夾在胸前,左手利落的把桑葉采下來,不細看很難發現忙碌的采桑人竟是一個右手殘疾的中年人。
這個中年人叫劉明方,是白河縣冷水鎮興隆村副支書,28歲那年,機械打小麥時失去右臂。正直青壯年,失去右臂對于劉明方來說,無疑是天塌下來了。命運弄人,生活還得繼續。痛定思痛的劉明方沒有因為自身的苦難遭遇而消沉,他選準養蠶項目,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成為全縣有名的養蠶專家和致富能人,并成功當選為興隆村副支書。
“手雖然殘疾了,但精神上不能殘疾,我就千方百計想把日子過好。”談起當年的遭遇,劉明方仍是一臉的堅毅。1992年,他嫁接3畝桑園,置辦了5張蠶的蠶具,開始養蠶致富之路。不懂技術,他自買了大量的養蠶技術資料,晚上在家看資料,白天到外面請專家技術人員講技術。經過不斷的學習和努力,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終于使他掌握了先進的養蠶技術,積累了豐富的養蠶經驗,成為聞名全縣的養蠶能人。十幾年來,他年均養蠶25張,平均張產達40公斤以上,僅養蠶一項年收入達三四萬元。
雖然妻子也有些耳背,但夫妻倆靠著勤勞的雙手、出色的養蠶技術,家里的日子越過越好,不僅脫了貧,還在鄰居中率先蓋起了樓房。
“自己富不算富,群眾富了才算富。”雖然因養蠶逐年富裕了起來,但劉明方看到周圍群眾生活水平還不是很高,有的甚至連解決溫飽都成問題時,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主動深入貧困戶家中提供技術指導,并免費為養蠶戶提供小蠶共育,在他的帶領下,全組85戶戶戶養蠶,年養殖量達450張,興隆村全村養蠶近1500張,成為全縣養蠶專業村,他本人也被安康市委表彰為“黨員致富帶頭人”。
近年來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越來越多的人搬下山住進了移民安置小區,但劉明方所在的一組仍是主要養蠶區,道道梯地坎邊的桑樹競相吐綠,地里的莊稼也侍弄的井井有條。
讓劉明方引以為豪的是,在新一輪的脫貧攻堅摸底中,全組僅有兩戶貧困戶,“只要人勤勞,貧窮都繞著走。”在他的感召和帶領下,全組形成了勤勞致富的好風氣。
“夫妻倆都是殘疾人,但是他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勞致富,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他為我們廣大黨員帶好了頭,樹立了標桿。”興隆村支部書記柯西兵說。學有榜樣,做有標桿,劉明方以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合格黨員的良好形象。
一個失去右臂的普通黨員,劉明方沒有因自己的殘疾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憑著自己的堅強毅力,不僅為自己創造著財富,也帶領和影響著身邊的群眾,逐步擺脫貧困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