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聯社
西部決策網訊 在脫貧攻堅關鍵期,陜西省供銷社、陜西供銷集團正在探索產業發展與精準脫貧的全新融合方式。
為貧困地區找一個適合發展的產業,選一個有拉動能力發展產業的龍頭企業,再調動一切社會資源推動這個產業發展,一支由陜西供銷集團為“先鋒隊”的扶貧“集團軍”正以股份混改、增資擴股、購買股權等方式,將扶貧資金資本化,帶動貧困戶“造血”脫貧。
這一新模式,被越來越多的貧困縣認可接受。安康、商洛主動與陜西供銷集團接洽,愿意參與以期整市推進,全省21個試點縣之外的其他貧困縣也在積極“加盟”。
選準真“龍頭”
“給錢錢花,給豬豬殺,錢物不少,貧沒扶好。”類似的扶貧“尷尬”屢見不鮮。在陜西供銷集團總經理鄭忠堂看來,貧困戶要脫貧,單靠給錢給物等“輸血式”幫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最終要靠富民產業來支撐。
2015年10月,由全省21個試點貧困縣政府推薦,厚厚一摞上百家涉農企業的資料擺在了陜西供銷集團決策者的案頭,從中篩出扶貧真“龍頭”成為打好產業扶貧“精準牌”的關鍵一步。
很快,由陜西省供銷集團領導班子成員帶隊,25名干部分兩批共7路,先后深入榆林、渭南、安康、漢中等市21個貧困縣嚴格按程序座談、走訪。
韓城花椒、靖邊小雜糧、紫陽富硒農產、合陽果蔬……16類前景好、效益佳、有特色的涉農朝陽產業優先確定。在此“大框架”下,選準龍頭企業就意味著抓住了農業產業化的“牛鼻子”,也就抓住了產業精準扶貧的關鍵。
“優先選產業,然后選企業。”鄭忠堂說,產業扶貧最大特點在于市場化,那些種植結構不合理、效益低下、銷售變現難的農產業最終會被市場淘汰,只有朝陽產業中的龍頭企業,才能做大做強,貧困戶才可能跟著甩掉“窮帽子”。
到底什么樣的企業算夠“龍頭”標準呢?姓“農”、屬“龍”、一體化。具體而言,就是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流通企業,具有較大的生產經營規模,有能力與基地、農戶(貧困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產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產學研相結合的生產經營機制。
不僅如此,更多條條框框“卡”向候選企業,諸如運行規范、生產經營正常、有成熟品牌或專利、產品購銷渠道暢通、具有社會責任、得到百姓認可等等,一大批處于投入期、周期長、見利慢、重技術、輕勞力的企業紛紛落選。
最終,陜西供銷集團向志建藥業拋出了“繡球”,它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企業的帶動實力:除了按指標與500戶貧困戶簽訂協議外,竟上不“封頂”吸納貧困戶達3000余戶。
“不追求經濟效益,只唯產業發展第一、帶動效益第一。”陜西供銷集團抱定這條原則,向各貧困縣政府反饋了擬合作企業名單。與之前上百家的候選名單相比,這份名單上的企業總共才有34家。
“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洋縣朱鹮湖果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開昌告訴記者,接下來還要接受縣審計部門及第三方機構的評估,根據資產評估確定注資金額,簽訂精準扶貧協議,將部分股權變更給陜西供銷集團,才能獲得省財政切塊到縣的扶貧資金。“資金到位,意味著我們在法律上承擔了扶貧任務,每100萬注資至少帶動貧困戶30戶。”
組織貧困產業戶
面對帶領貧困戶走出貧窮的終極要求,如何從縣政府推薦的眾多貧困戶中,精準識別適合產業幫扶的貧困戶,量身定制產業脫貧計劃,考驗著每一家企業和合作社的負責人。
這項工作的實施,遠比陜西福地牧業公司法人韓青怡想象得難。她和丈夫跑了一個月,走遍了周至縣推薦的400多戶貧困家庭。很多人問她圖啥,“扶貧不扶懶,只有親眼見到扶貧對象,才知道他們想什么,缺什么,需要什么樣的產業幫扶方式。”小韓認真地說。
事實上,很多貧困戶非傻即殘。小韓很清楚,這些救濟兜底人群并非產業精準扶貧的目標對象,她從中選出210戶缺資金、缺技術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
“有些人背靠南墻曬太陽,不求勞動快致富,等著政府送小康。”蒲城天子果蔬副董事長賀天民提起產業扶貧入戶調研、建檔立卡,坦言起初很多貧困戶并不理解,認為扶貧就是給錢、給物、給東西,不給錢就不是扶貧。“召開宣講大會也沒人來,來了也是看能發什么東西。”
一口大鍋、大肉燴菜、上百個洋瓷碗翻飛盛飯。賀天民依靠蒲城縣供銷聯社、村“兩委”、村上有威望的人打感情牌。一連4天宣講,從最開始20多人,后來上百人,逐漸拉近與貧困戶之間的距離。天子果蔬根據貧困戶土地,技術、勞力等具體情況,制定了或流轉土地、或入企就業,或勞務打工,或栽種果蔬的扶貧方式,讓貧困戶自選“套餐”。
在企業資料室,記者看到貧困戶建檔立卡的臺賬中,公司與貧困戶簽訂的一份份協議,里面明確約定了企業和貧困戶的權利和責任。用貧困戶姚玉寶的話說,“簽了協議,俺家咋脫貧、啥時脫貧、能干些啥,心里都清清楚楚。”
事實上,不僅天子果蔬和貧困戶有一紙契約,當地政府與省供銷社、當地政府與陜西供銷集團、陜西供銷集團與合作企業、陜西供銷集團與長安銀行之間都分別簽署了協議。
這意味著,在產業扶貧這條道路上,不再是過去政府的單打獨斗。縣政府引導協調,供銷系統牽頭抓總,銀行提供資金方便,34家企業和合作社靶向扶貧,貧困戶靠勞動自身“造血”,一張張契約,讓這支扶貧“集團軍”形成利益共同體,合力“作戰”,共同打造農產品,共同建立銷售渠道,共同承擔市場風險,共同努力脫貧攻堅。
“同舟共濟”穩“造血”
站在距離安康市區80多公里的漢濱區牛蹄鎮的山頭望去,整齊的石坎茶園蔚為壯觀,令人很難與荒山聯系起來。2015年,安康市京康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鴻昌常站在這里,凝眉鎖唇,陷入對現代農業與精準扶貧最佳融合的思索中:“扶貧重過程,脫貧有底線,必須來實的。”
流轉4000畝土地,建設3100畝高標準石坎梯田茶園,統一購買發放貨真價低的生產資料,組織1200貧困戶產業培訓,引導貧困戶轉變思路搞林下養殖……半年多,陳鴻昌將過去的“荒山頭”變為“金銀坡”,實現全鎮貧困戶全覆蓋。
“幸好有京康公司,否則我家一毛錢收入都沒有,日子恓惶著哩!”提起現在的生活,牛蹄鎮高田村二組村民陳元寶頗為滿意。幾年前的一場手術,讓他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3個孩子年幼,全家的生活重擔都落在妻子謝代霞一人身上,欠債度日。
像其他貧困戶一樣,陳元寶把家里的地流轉給京康公司建茶園,謝代霞也成了園區的一名產業工人,每天在家門口就能掙到100元工資,加上入股分紅和低保,一年收入上萬元。
貧困戶變身產業工人,獲取穩定的工資性收入;流轉土地讓“死資源”變為“活資本”,年年獲得分紅收益,可謂“刀下見菜”。
“延伸產業鏈,關鍵要解決好‘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的問題。”丹鳳縣華貿牧業公司是一家肉雞養殖、加工、銷售龍頭企業,也是新模式的參與企業之一。公司副董事長張丹瑛介紹說,從雞苗投放到成雞收回整個過程,全方位、全系統幫扶貧困戶統一組織生產。“好處是,既規避了貧困戶單個經營風險,企業也形成了規模效應。”
年年有收入、長遠能發展,這正是產業精準扶貧力求達到的效果。在陜西供銷集團的引領下,有效整合產銷兩端,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貧困戶開始享受種植、加工、銷售、服務等全產業鏈各環節的增值收益。
另一方面,參與企業也是產業精準扶貧的受益者。參與企業天子果蔬公司進行股權改制,將35%的相對控股權變更給陜西供銷集團,企業依法成立董事會和監事會,由陜西供銷集團派出董事長和財務總監,賀天民即從董事長降為副董事長。
“對于企業來說,雖然讓出了部分股權,挑起帶動貧困戶脫貧的重擔,但也獲得了急需的資金和更寬廣的銷售渠道以及規范化管理等,為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賀天民告訴記者,抱著陜西供銷集團這棵“大樹”,天子果蔬很快進入西安194家超市,產品出口歐美非16個國家,創業板掛牌上市獲得企業實力和榮譽加分20分,正在等待時機,準備上海“敲鑼”打開資本市場大門,預估市值3億元。
“資金變資本,就要保值增值、獲取利潤,扶貧資金也不例外。”陜西供銷集團紀委書記仵亮說,股改后的企業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幫助,派出的高級管理人員到企業“掌舵”,對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應對市場風險、規范化管理、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扶貧資金保值增值有了保障。
按照約定,扶貧資金被委托經營管理方——陜西供銷集團每年將龍頭企業扶貧資金參股收益的5%交給試點縣政府,用于扶貧資金再分配,小資金正在撬動更大資本。同時,企業每年將參股收益的2%拿出來統一上交,作為防控資金風險,用以6億元本金回收。
如今,6億元的“雪球”越滾越大,整合社會資金42.73億元。新模式帶動3.76萬戶,約13萬貧困人口脫貧,其“漣漪效應”不斷顯現:扶貧資金保值增值,貧困戶造血能力持續增強,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縣域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多贏局面初步形成。(作者: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