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決策網訊 陜西是全國脫貧攻堅重點省份。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省工作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主動作為、精準施策,形成抓扶貧、謀發展、奔小康的良好局面。其中,由林業廳牽頭負責的生態脫貧作為一種潛力巨大、作用多元的新型扶貧方式,正在逐步成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新出路。
林業并不是一個關于樹木的問題
改善民生、保護生態是當前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兩大重點、熱點問題。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是國家、民族生存的最大資本,是人類生存的根基,關系生態安全、淡水安全、國土安全、物種安全、氣候安全和國家生態外交大局,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早在1968年,第九屆英聯邦林業大會上就提出:“林業并不是一個關于樹木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于人的問題。”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把“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作為最高級別的政治承諾,強調“在世界最高級會議要解決的問題中,沒有任何問題比林業更重要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在復雜的生態系統中,林業在維護國土安全和統籌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中具有基礎地位;林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
林業通過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治理荒漠生態系統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營造優美生態家園,為社會提供豐富的林產品和普惠的生態產品,提供就業崗位、維護景觀、傳承生態文明等。可以說,人類的生產生活從來就沒離開林業,林業產業鏈條長、就業容量大,衣、食、用、行、住都取自林業,是現階段最適合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產業。
陜西生態巨變帶動貧困山區百姓致富
近年來,陜西變綠了,陜西變美了,是全國乃至世界對陜西的共識。通過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工程的實施,陜北變綠了,關中變美了,陜南生物多樣性更豐富了。全省各地通過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林業總產值由2011年的325.80億元攀升到2015年的1008億元,年均增長33.9%,2016年陜西林業生態脫貧投入資金10.61億元,使115萬貧困人口增收21.62億元,人均增收1880元。其中,爭取到國家生態護林員指標1萬名、經費1億元,統籌有關林業資金,聘用18443名貧困人口從事公益林管護工作,兌現資金9965萬元,人均增收5403元;安排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退耕還林133萬畝,涉及貧困人口57.6萬人,直接補助資金3.17億元,人均增收550元;天保、三北等林業重點工程安排貧困縣投資高于全省其他工程區平均水平60%,優先聘用貧困人口從事相關工程建設,勞務收入1.32億元,涉及19.25萬人,人均勞務收入684元;全省115萬貧困人口從事林業產業,總收入14.1億元,人均收入1224元;兌付林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效益補償資金2.09億元,涉及貧困人口101.6萬人,人均增收205元。林業脫貧成效初顯。
缺林少綠、少雨、生態差,是呂梁山、六盤山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片區縣貧窮的根源。
陜北定邊縣的王志蘭,從小生活在毛烏素沙地,種著幾畝沙荒地,日子過得很苦,有時孩子的學費也得去借。“只要種活草、栽活樹,就能領到承包款,有了草就能養豬喂羊。”這是她最原始、最樸素的脫貧夢。1999年,為響應國家退耕還林(草)號召,賣掉了豬,賣掉了準備蓋房的椽,借錢,貸款,承包荒山種草植樹。通過近20年的艱苦奮斗,治理荒山11.7萬畝,發展苗木基地1200畝,建良種示范園400畝,發展特色大偏杏示范基地1400畝,嫁接改良經濟林2.65萬畝,引進名特優經濟林50多個品種,推廣7000多畝,無償為農民提供良種經濟林苗木近10萬株,惠及農戶1200多戶,帶動當地貧困戶一起脫貧致富。先后榮獲“全國十大綠化女狀元”、“全國老區建設突出貢獻獎”等68個獎項,成為生態治理和生態脫貧致富的典范、中國女性精英高峰論談的明星人物。
延川縣結合縣情實際,按照“山地蘋果、沿黃紅棗、林下養殖”發展思路,對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提供5萬元以下3年扶貧貼息貸款,使2100戶8900人得到資金扶持,已建設山地蘋果5000畝,紅棗4200畝,林下養雞20000多只,2016年人均曾收2200元。扶持232戶貧困戶,建設苗木基地1863.1畝,663.6萬株,林業工程項目訂單購買貧困戶種苗,以確保貧困戶收入增加。并采取合作、合資、兼并等形式,使企業與分散戶、小規模的育苗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集團發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有特色、區域化、商業化生產的苗木繁育基地。
通過植樹造林實現脫貧致富的典型還很多,王志蘭和延川縣只是一個縮影。
九山半水半分田,生態優美,貧困集中是秦巴山區的特點。
寧陜縣依托森林資源稟賦優勢,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組織模式,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重點發展干果、藥菌、林下種養業、林產品深加工和生態休閑旅游等特色林業產業。全縣新建68個各類林業專業合作組織、10個縣級以上林業產業園區、1個林業扶貧產業園區,培育400多個林下種養產業大戶,示范帶動貧困村、貧困戶發展食用菌種植,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先后引進28家企業投資開發38個旅游項目,引資總額突破280億元,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聯合開發旅游資源,全縣發展家庭農莊56個、森林農家樂80個,2015年,接待游客達35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8.86億元,每個景區解決貧困人口就業達到15%以上,貧困人口穩定增收3000元以上。擇優吸納有勞動能力的800名貧困群眾擔任護林員,戶均增收萬元、人均增收3000余元,實現當年脫貧。目前,省林業廳已將寧陜縣列為全省生態脫貧示范縣,在寧陜縣這塊生態脫貧試驗田上,陜西林業正積極探索生態精準脫貧的新模式和新出路。
近年來,為更好地保護好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林麝,根據雄麝所產麝香價值高昂的特點(均價比黃金貴2倍,號稱“軟黃金”)。陜西林業開拓了林麝產業,并將其納為“金山銀山”的重要內容和踐行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通過“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全省人工養殖林麝已達1.13萬頭,居全國第一,林麝產業現已成為陜西林業脫貧致富特色產業之一。當前,已成功引進片仔癀、同仁堂等著名藥企來陜投資建廠。根據鳳縣黃牛鋪鎮寬灘村村民饒紀有講,自林麝公司在村上落戶以來,自己每年光賣樹葉子,收入就達5000多元。村民王鎖祥,從2012年起與親戚合伙養林麝,一無本錢,二無技術,在陜西片仔癀麝業有限公司幫助下,已養殖林麝28頭,今年產仔8頭,光仔麝就能賣8萬元。
林業七個“一批”再行動
陜西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秦巴山、六盤山、呂梁山片區的43個縣和13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該區域貧困問題突出,生態脆弱、區位重要,生態貢獻最大,而國家對這些片區欠賬也最多。如果只強調消除貧困和發展經濟,不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國家生態、淡水、國土、物種等安全就很難保障;如果只強調保護生態,不考慮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既不公平,更不符合共同奔小康的脫貧攻堅目標。因此,今后我省生態扶貧的主要職責和任務是對做出生態貢獻的貧困地區進行生態補償,通過生態建設、生態保護和發展林業產業,實現綠色發展與精準脫貧“雙贏”,徹底擺脫貧困代際遺傳。
通過生態效益補償增收脫貧一批。一是利用國家生態補償和天保工程保護資金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就地轉為森林護林員,實現貧困人口增收脫貧。二是爭取逐步將全省尚未納入生態效益補償范圍的公益林納入補償范圍,優先補償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實現生態效益補償直補增收脫貧。三是健全省市縣三級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完善相應的配套制度,提高生態效益補償和管護標準,優先補償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實現直補增收脫貧。
通過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增收脫貧一批。一是實施天然林保護、新一輪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優先安排貧困戶建設一批山地蘋果、核桃、花椒、茶葉、板栗、油用牡丹等名特優經濟林基地,通過種苗補貼、工程勞務、經濟林收成,實現短期直補增收和長期穩定增收脫貧。二是大力推進城鄉生態建設一體化進程,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改善人居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創建一批森林城市和國家公園,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重點向56個貧困片區縣傾斜。
通過發展林業產業增收脫貧一批。支持貧困地區成立專業合作社,讓貧困戶以林地入股、技術入股、勞動力入股、資金入股,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大戶+基地+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木本油料、林果、林菌、林藥、林畜等產業,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營造千家萬戶參與產業發展格局,探索“不砍樹也致富”的路子。
通過開展營造林增收脫貧一批。整合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加大綠化美化和森林撫育等工程建設,優先將任務、資金和技術安排到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通過林地轉讓、合作造林、共同撫育共同管護、入股分紅等模式,獲得苗木、造林、撫育等資金補貼,實現增收脫貧;探索企業和民間資本在城鎮近郊集體林地發展合作林場、聯合林場或森林公園等公益產業,大力支持個人興辦家庭林場,建立健全資金、標準、技術等相關政策支持體系,實現貧困人口長效增收脫貧。
通過發展森林旅游產業脫貧一批。加快建設以秦巴連片特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為核心,點、線、面相結合的全省森林旅游、森林康養和鄉村旅游;有序推進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自然保護區旅游小區等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線路,引導周邊貧困人口發展農家樂、林家樂以及參與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建設及經營活動,擴大就業,增加收入。
通過發展花木產業帶動脫貧一批。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堅持規模化、園區化、標準化、精品化發展道路,重點抓好花木產業扶持,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做大做強花木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通過電商進村入戶增收脫貧一批。支持貧困鄉鎮通過構建互聯網+產業平臺,讓社會更加便捷地了解貧困地區的生態資源、特色資源、優勢資源,幫助貧困鄉鎮解決好當地特色農產品、林產品銷售難等問題,實現產銷無縫對接,推進貧困戶持續增收脫貧。
鳳縣寬灘林麝養殖基地

咸陽渭城牡丹種植基地

林業食用菌產業助力脫貧

千陽縣干雜果專業合作社社員在晾曬核桃鮮果

韓城花椒綠了荒山富了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