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氣勢磅礴的華麗轉型——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綜述
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內蒙古自然風光遼闊壯美、民族文化獨具特色,要著眼發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實施‘旅游+’戰略,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全方位推介,打造‘壯美內蒙古·亮麗風景線’品牌,把我區建成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春回大地,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旅游業,為內蒙古增添了幸福和希望!
品牌引領,精品帶動,全域旅游和四季旅游帶動轉型升級
自然風光遼闊壯美、民族文化獨具特色,這是我區打造品牌旅游景區和精品線路的底色。
堅持品牌化發展,全面提升旅游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自治區推出“643X”品牌體系:以“壯美內蒙古·亮麗風景線”品牌為統攬,集中打造“祖國正北方、亮麗內蒙古”形象品牌、“內蒙旅游,馬到成功”旅游品牌、“草原+風景道”線路品牌、“豪邁、自然、溫馨”服務品牌、“內蒙古博樂歌”旅游商品品牌、“自由自在內蒙古”自駕游品牌6個品牌。按照旅游資源分布和區位特點,著力建設東北林草文化四季全生態、環京津冀草原風情、敕勒川現代草原文明、西北水沙胡楊秘境探險4個旅游片區,以及串聯4個旅游片區的3級品牌線路和若干景區品牌。
品牌效應與宣傳推廣聯合發力,帶來顯著效益:2016年,全區接待旅游者9805.32萬人次,比上年增加1292.71萬人次,增長15.19%。旅游業總收入2714.70億元,比上年增加457.70億元,增長20.28%。全區A級旅游景區達到337家,比上年增加19家。
季節問題一直困擾著內蒙古旅游業,特別是冬季旅游,潛力沒有發揮出來。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要著眼發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2016年冬季,內蒙古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掀起了冬季旅游的熱潮,向世界展示著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壯美風光和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
全區各地,按照“全域+四季”的旅游發展定位,深入挖掘內蒙古冰雪草原、冰雪森林、霧凇、林海雪原等冬季旅游資源,突出自然和文化特色,圍繞“一年四季都是景”,突出開發冰雪旅游品牌景區、冬季品牌旅游線路和全域服務、四季皆游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構成的冬季旅游產品體系,形成四季品牌引領、南北互補、東西聯動、城鄉一體的四季旅游發展格局。
2016年冬季,阿爾山國際養生度假旅游區游客絡繹不絕。伴隨著紛紛揚揚的大雪,這里的“冷”資源帶來了“熱”效應。游客與冰雪恣意擁抱,與溫泉輕柔細語。百里霧凇觀賞游、千年火山秘境游、百眼圣泉體驗游、林海雪原穿越游、最美林家探訪游等十大主題旅游產品令游客贊嘆不已。
天津市游客陳鴻文先生說:“阿爾山市四季都美,特別是冬季,溫泉、冰雪、林俗等產品各具特色,怡情養心。”
看吧!在“冰雪天路”旅游區、環京津冀冰雪旅游區、現代草原冰雪旅游區、溫情大漠冰雪旅游區,游客絡繹不絕,他們挑戰冷極嚴寒、聆聽北國風雪呼嘯、感受霧凇曼妙,追尋契丹遺跡,精彩無限。
“事實證明,重組內蒙古冬季旅游產品,讓冰雪資源釋放出經濟效能是可行的。”自治區旅游局促進處處長董利民說。
在內蒙古赤峰市寧城道須溝景區,游客可以先觀賞自然山水,接著去碧波蕩漾的紫蒙湖乘船游玩,順便品嘗有機魚,再去觀看遼中京大明塔和博物館,回到賓館泡天然溫泉。這是當地開展全域旅游的生動實踐。
《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旅游發展規劃》要求,要以旅游景觀全域優化、旅游服務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蓋、旅游產業全域聯動、旅游成果全民共享為路徑,努力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2016年,全區旅游業綜合帶動效應不斷增強、競爭能力不斷提高、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營銷模式不斷創新、對外開放邁上新臺階,“十三五”旅游業開局良好。
分類推進,融合發展,“旅游+”拓寬發展新空間
映日荷花接天碧,小橋流水到人家。沙漠駝鈴連聲催,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幅江南水鄉和大漠草原交織的畫卷,是通遼市科爾沁500公里風景大道精品線路的仲秋景致。
通遼市依托當地生態資源和文化核心打造了一條集合沙漠、森林、草原、濕地、草甸、工礦、農田等80余處景區、景點為一體的品牌旅游線路,這是當地旅游+生態+產業的具體實踐。
加快發展全域旅游,旅游業的提檔升級離不開“旅游+”,多元創新、融合發展,推動旅游升級及改造,豐富旅游功能。
自治區將四季旅游、全域旅游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施“旅游+”戰略,深入謀劃全區新時期旅游業發展總體目標,促進全區旅游產業整體提檔升級。
“旅游+生態”,促進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構建以綠色生態產業為主的地區可持續發展格局。“旅游+健康”,開發集康復療養、養生保健于一體的健康旅游產品,在阿爾山、鄂托克旗、敖漢旗、大興安嶺等地區打造溫泉、森林養生等康養品牌,推動蒙醫蒙藥產業創新發展,提升傳統醫藥價值。“旅游+體育”,豐富體系產品,提高融合發展層次。積極發展滑雪、徒步、探險等體育活動。“旅游+研學”,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旅游景區、大型公共服務設施、知名院校、科研機構等開展研學活動,提升游客綜合素質。“旅游+商品”,豐富旅游商品品牌體系,延伸旅游產業鏈條,拓寬旅游創收渠道。
此外,旅游部門與農業、文化、宣傳、交通、住建等部門建立協作機制,出臺了《關于推進城鎮旅游全域化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實施方案》《關于促進休閑農牧業與鄉村牧區旅游發展的意見》《關于促進蒙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促進旅游扶貧(富民)工程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旅游與交通融合發展的意見》等,共建融合發展項目庫,整合各方資金和力量,推進融合發展工作。
旅游+互聯網、吉祥物、動漫、摔跤表演互動、時裝秀……“旅游+”已經漸漸發揮出旅游業的拉動力、融合力,并積極發揮其催化、集成的作用,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游平臺,形成了新業態,提升了旅游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帶動了各地經濟發展。
依托文化,提升品質,推動旅游業提檔升級
內蒙古這片熱土,是草原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和承載地,蒙元文化、紅山文化、河套文化、契丹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富集的文化資源、獨特的文化魅力為這片土地增加了厚重和內涵,也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提供著不竭的源泉。“來內蒙古,吸引我們的除了風景就是民俗和文化。”這是不少外地游客的心聲。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
去年,我區各地紛紛發掘自己的區位優勢定位,以文化內涵提升旅游業。
通遼市構建科爾沁500公里文化旅游風景大道,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鄂爾多斯市推動演藝企業進駐旅游景區開展駐場演出,推動工藝美術企業向旅游景區提供特色文化旅游紀念品,推動民俗風情、民族制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融入旅游項目和產品。呼和浩特市推動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設施向游客開放,豐富旅游文化內涵。呼倫貝爾突出綠色草原、興安林海、蒙元文化三大特色,打造“呼倫貝爾”金字招牌。提升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遺址、遼文化遺址開發檔次,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旅游檔次,讓世界各地游客感受到內蒙古旅游多樣化、多層次的旅游文化品位。
草原文化節、草原那達慕、特色冰雪文化旅游活動,草原古都游、蒙古族歷史游、民族風情游、紅山文化探秘游、遼文化探秘游等多種富有特色的文化主題旅游產品,讓旅游文化產品日漸成熟,讓內蒙古的知名度享譽各地。
發揮連接俄羅斯、蒙古國,毗鄰8省區的區位優勢,我區圍繞“萬里茶道”旅游主題,開發連接俄蒙、輻射內地的邊境跨境旅游產品,讓中國游客領略俄蒙的異國風情,也讓俄蒙游客了解中國之美。依托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口岸,開發連接俄蒙的跨境旅游大環線和相鄰口岸小環線,合力打造著跨境旅游精品路線,著力推進跨境旅游合作區、邊境旅游試驗區建設,將8000里邊境線打造成內蒙古旅游的亮麗名片。
提升旅游品質,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不可或缺。截至目前,我區已經基本構建完成自駕游營地、路網、服務體系。建成自駕游營地41個,在建營地39個。在自治區4條精品旅游線路上,基本構建了以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為主的旅游主通道,重要旅游景區基本通三級及以上自駕道路。建成覆蓋全區的旅游廁所體系,推行“以商建廁、以商養廁、以商管廁”模式,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廁所建設和管理。2017年,全區計劃新建、改擴建廁所2082座,基本實現我區主要道路沿線、旅游節點、交通驛站等旅游廁所建設全覆蓋,為游客提供溫馨、便捷、舒適、衛生的公共服務環境。
春暖花開,從旅游資源大區向旅游經濟強區跨越,內蒙古旅游業華麗轉型,向著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