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決策網訊 貫徹好、實現好中央“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的戰略要求,實現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拔窮根的目標,是“十三五”期間陜西教育系統的首要政治任務。陜西省教育廳按照中、省要求,圍繞抓好教育“精準”“精細”扶貧這一關鍵,突出革命老區、貧困邊遠地區這一重點,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會同省級有關部門,研究提出了教育扶貧的一攬子計劃,扎實推進各項措施落實,取得了顯著成效。
王建利同志在子洲縣看望支教名師
制定規劃,強化落實
陜西省教育廳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結合實際,研究精準扶貧的思路和規劃。2016年4月18日,聯合省扶貧辦在省級部門中率先出臺了《陜西省教育扶貧實施方案》,提出了“資助政策覆蓋、辦學條件改善、招生計劃傾斜、教師隊伍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兩聯一包教育扶貧”等6個方面20條實實在在的措施,明確了廳內17個處室任務分工。
同時,把教育扶貧與業務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作為教育改革發展補短板工程,主動和省扶貧辦聯系,把教育扶貧融入到全省“七個一批”脫貧攻堅工作大局,協調推進。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按照省廳要求,結合各自單位實際和特點,均成立了主要負責人為組長、各相關部門為成員的“全國扶貧日教育扶貧活動”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2016年全國扶貧日教育扶貧活動計劃,突出教育特點,開展了教育扶貧系列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

省教育廳廳長、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教育脫貧辦主任王建利在榆林市姚家砭小學調研
教育脫貧精準覆蓋
為了不讓一名貧困家庭就學子女因貧困“掉隊”,近年來陜西省教育廳通過不斷完善資助政策,提高補助標準,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從學前、小學、中學、大學直至就業的“全覆蓋”幫扶。從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全省在繼續落實好學前一年免保教費、義務教育“兩免一補”的基礎上,又免除了普通高中學生的學費。同時,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家庭經濟困難幼兒生活補助每生每年750元,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每生每年小學1000元、初中1250元。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高中在校生不僅免除學費,而且給予每人每年2500元的生活補助。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中職和高職在校生,除享受國家資助政策外,給予每人一次性助學補助3000元。對建檔立卡的貧困大學生,每年補助6000元的助學金生活補助。對在讀研究生,實行包括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學業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以及“三助”津貼等資助。今年以來,全省免除了49萬名幼兒保教費,對80.49萬名普通高中學生和32.23萬名中職學生免除了學費;實現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計劃”全覆蓋;落實中省財政資助資金15.1億元,資助各級各類學校貧困家庭學生177.16萬名。

王建利同志在子洲縣調研教育扶貧工作
各高校對低保家庭畢業生、殘疾畢業生和享受國家助學貸款的大學畢業就業困難群體開展就業指導等精準幫扶,為2.6萬余名畢業生每人發放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1000元。每年提供400多個崗位重點安排就業困難的高校畢業生進行就業見習和實習。聯合省級有關部門實施基層就業項目,2016年有1萬名高校畢業生通過基層項目就業。對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各高校持續為他們提供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和指導服務,實現“離校不離心、服務不斷線”。

王建利同志在子洲中學調研教育扶貧工作
在改善貧困地區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方面,優先向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傾斜。2016年,重點支持貧困縣527所中小學校舍建設,建設校舍65萬平方米、體育場103萬平方米。支持建設公辦幼兒園248所。支持45所高中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改擴建校舍19萬平方米、體育場13萬平方米。同時,加快推進貧困地區中小學教育信息化進程,通過“班班通—希望工程彩虹計劃”,為全省50個國家級貧困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配備了價值3000余萬元的電子學習產品;支持了洲縣中小學校寬帶網絡接入,接入率達到89%,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擴大高校招收貧困地區學生比例,使更多貧困家庭學生享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2016年共落實定向扶貧專項計劃3015人,比2015年增加530人,增長21%。其中爭取國家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1630人,比上年增加430人,增長35.8%;安排地方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1385人,占一批本科高校年度招生計劃的3.02%,較2015年增加100人,增長7.8%。

王建利同志在榆林市中小學調研教育扶貧工作
建立了貧困地區教師省級統籌補充機制,將貧困地區縣以下學校招聘教師,全部納入“特崗教師”計劃,確保新補充教師具備本科學歷的不低于80%。2016年,為64個貧困縣招聘3000名“特崗計劃”教師;全面落實了連片特困縣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補助學校(含教學點)2889個,補助教師47215余人,補助資金8536萬元;實施學前教育免費師范生試點、特崗計劃等,吸引了5711名優秀教師到農村從教;重點推進城鄉學校之間、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之間校長教師交流,全省共交流輪崗教師19248人。

王建利同志調研子洲縣職教育扶貧工作
鞏固成果,持續用力
在今后幾年,教育廳將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要求,按照著力落實“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的總要求,鞏固成果,持續用力,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積極貢獻。教育經費和項目安排繼續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向職業教育傾斜,幫助貧困地區改善辦學條件,對農村貧困家庭幼兒特別是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按照學生資助“精準化”的要求,繼續扎實做好各項學生資助政策落實,確保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努力促進教育公平。加大中職教育資源整合力度,將縣域內所屬各類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到縣級職教中心,充分發揮職教中心培訓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在縣級政府統籌下,針對貧困人群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和勞動力轉移技術培訓,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人”。結合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鄉村教師計劃》,加強貧困地區教師培養、培訓。聯合省人社、財政等部門進一步做好農村教師“特崗計劃”,提高師資來源質量,及時為鄉村學校補充合格師資,加大對薄弱緊缺學科教師的補充力度。在國培項目縣項目設置、培訓對象遴選等方面繼續加大對鄉村和貧困地區傾斜力度,保證更多的鄉村教師享受到國家政策的溫暖。進一步加大骨干教師評選與培養,向一線教師傾斜,繼續加大“最美教師”、師德先進評選和鄉村優秀教師療養休養力度,激發鄉村教師熱情,增強教師職業榮譽感。進一步優化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各市縣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在統籌考慮城鎮化發展規劃和城鄉人口流動、學齡人口變化以及消除城鎮大班額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編制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合理確定農村學校布局布點調整工作,不斷優化城區、新區、經濟開發區中小學建設規劃,建立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學校布局動態調整機制。要實施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或學校聯盟、均衡配置師資等方式,加大對薄弱學校和貧困鄉村學校的扶持力度,促進均衡發展。(供稿:陜西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教育脫貧辦公室)
案例一:
孟凱,一位樸實的90后“新工匠”,畢業于西安工程技師學院機械設計與自動化專業。曾經因為家庭貧困想放棄繼續學習的念頭。中職國家助學金減輕了他的家庭負擔,讓他在校期間能夠安心學習,也為他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和未來規劃奠定了基礎。孟凱知恩圖報,畢業后,以最大的熱情回報社會。現就職于昆山若宇檢具股份有限公司。曾獲陜西省技術能手、昆山市勞動模范、昆山市十大優秀青年、昆山市高技能重點人才、昆山市技能大賽第一名等稱號。任共青團十九屆昆山市委常委。
案例二:
如果不置身于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池河中學的校園里,你很難相信這是一所國貧縣的農村初中。這所學校不僅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一流,而且所有教室和學生宿舍都裝有空調,電子白板實現了班班通,先進的現代教育教學設備一應俱全。這只是石泉縣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通過持續優化校點布局、加大教育投入,目前石泉縣中心小學以上學校基本實現了辦學條件均衡。“在石泉,最好的建筑是學校,最美的地方是校園”當地群眾不無感嘆。
案例三:
畢業于陜西省自強中等專業學校針灸推拿專業的顏學謙,1991年出生于湖北省魚米之鄉洪湖市,在他小時候是有一定視力的,但因家庭貧困得不到及時治療,導致視力不斷下降,直到七歲時在武漢被醫生告知已無法醫治,落下了終身殘疾。在他的身上,有一個傳奇的“逆襲故事”,如今的顏學謙經歷蛻變,執著的努力,造就了一個按摩行業的大咖,創辦的康之道盲人按摩有限責任公司,從一家店到15家門店,從一個苦學手藝的學生仔到旗下擁有的公司成為“武漢市按摩優秀單位”,顏學謙憑借著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在盲人按摩行業譜寫了一首勵志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