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決策網 整整十年沒有回老家過年了。并非不眷戀家鄉,只是曾經的崎嶇山路讓人望而卻步。我的家鄉在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冶溪鎮,一個皖鄂兩省三縣交界的大別山深山小鎮,人口2.5萬,面積106平方千米。岳西是純山區縣、革命老區縣和國家級貧困縣,冶溪又是距離縣城最遠的鄉鎮,以前到縣城需要4個小時。2015年底岳武高速的開通,拉近了家鄉與外面的距離,3小時即可達到武漢、合肥。
大年三十,我驅車950公里回到了老家。一進入冶溪,煙雨朦朧中的紅瓦白墻與不遠處的青山綠水交相輝映,蜿蜒于群山間的鄉村水泥路通達村村戶戶,穿梭不停的小汽車又給這幅美麗的山水畫增添了幾分靈動。如今,山里人追尋的洋房夢、汽車夢終于實現了,全鎮農村樓房率高達95%,汽車擁有戶723家。如果說這些硬件的變化讓我震撼,那么在接下來幾天的走親訪友中我感受到的則是力量。
作風轉變凝聚奮進的力量。每逢春節,家鄉人有燒香祭祖的習俗,容易引發森林火災。面對復雜的防火形勢,全鎮推行文明祭祀,采取黨員干部包保措施,把責任壓實給300多名黨員干部,每一座山頭、每一個墳頭都有人值守,直到家家都吃上了年夜飯。這張嚴密的防火網,嚴的是精神,保的是一方平安和萬家團圓,樹的是文明新鄉風。小叔是村里的防火隊員,他告訴我:“現在的鎮干部不光過年忙,平時也很忙,忙下鄉、忙招商。”對于冶溪這樣一個偏遠鄉鎮來說,招商引資是發展的生命線,但要引來金鳳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全力策劃推介項目、全員動員開展招商、全程服務企業,功夫不負有心人,目前已成功引進7家企業1.5億元資金,吸納了500多人就業。這張實實在在的招商成績單,實的是作風,拓寬的是農民就業增收渠道,解決的是農村空心化問題。
思路轉變釋放發展的力量。曾幾何時,家鄉人為了生計不得不靠山吃山、濫砍濫伐,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也一度受到威脅。近年來,冶溪堅持生態立鎮,強化生態資源保護,建設美麗鄉村,2000多棵千年銀杏、千年古櫧、百年香樟等名木古樹得到有效保護,二祖慧可道場司空山蒼巒碧翠,農田阡陌縱橫,河湖清澈見底。副鎮長劉國民說:“造福山區人民必須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旅游業,走生態興鎮之路。”目前,全鎮累計發展“茶、菜、竹、藥”四大特色產業1萬余畝,發展山羊、肉牛、蛋鴨、土雞等養殖大戶100余戶,稻蝦鱉混養模式初見成效;農副產品深加工、制衣制鞋、工藝品生產等低污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以“禪宗文化、名木古樹、田園風光”為名片的旅游業加速發展。產業大發展,人民得實惠,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老百姓的錢包鼓了起來,2016年全鎮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0866元,農民人均儲蓄余額達12000元。
觀念轉變激發蘊藏的力量。傳統的年時間跨度很長,要從臘月二十三小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這期間大家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人勤春來早,現在不一樣了,過年也同樣可以勞動干活。我有兩個表哥在外打工,一個在山東德州一家復合材料公司從事生產管理,一個在福建泉州做雞蛋批發配送生意,他們休了7天假后又匆匆趕往外地,開始了新一年的忙碌。嫂子燒得一手好菜,是宴席上門服務隊的大廚,初四就忙開了。以前,喬遷、婚嫁之類的宴席都是族里人幫忙,而現在都是交給專業團隊,既減少了麻煩、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菜肴水平,這可以算得上是一種源自農村民間的服務業新業態。表哥、嫂子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在市場經濟的洗禮中,他們樹立了時間、效率和機會等意識,并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的生活。
家鄉的變化令人鼓舞,同時也提供了一些有益啟示: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的不竭力量,轉變觀念謀發展,創新思路求突破,真抓實干興產業。(供稿人:省政府辦公廳 黃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