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天府早報記者從成都市規劃局獲悉,成都已制定完成了《成都市生態守護控制規劃》,提出構建與國家中心城市相適應的全域生態控制體系;建設成為生態格局穩固,生態環境宜居,碧水藍天、森林環繞、綠草成茵的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規劃目標。其中,《規劃》提出,重要生態綠隔區內建設用地總量實行減量控制,提出禁止建設項目負面清單。
名詞解釋
“兩山”為龍門山和龍泉山生態屏障。
“兩環”為環城生態區(一、二圈層城鎮之間的生態隔離帶)和第二繞城高速兩側各500米生態隔離帶(二、三圈層城鎮之間的生態隔離帶)。
“兩網”為市域綠道網和河流水系網。
成都全域將劃分為四個管控分區
據了解,《規劃》是成都市開展“2017成都生態守護行動”的重要依據,將通過劃定全域生態要素管控分區;分類明確生態要素控制邊界;加強生態用地內的建設管控等幾大規劃舉措實現“構建與國家中心城市相適應的全域生態控制體系;建設成為生態格局穩固,生態環境宜居,碧水藍天、森林環繞、綠草成茵的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規劃目標。
首先,《規劃》確定成都市域“兩環兩山兩網六片”的生態總體格局。同時,基于生態功能的不同,將全域劃分為四個管控分區,即生態保護紅線區、重要生態綠隔區、一般生態綠隔區和城鎮空間。其中,生態保護紅線區、重要生態綠隔區對應生態格局中的“兩山、兩環、兩網”;一般生態綠隔區對應生態格局中的“六片”。
同時,本次《規劃》特別將城市藍線、綠線和通風廊道一并納入本次生態守護控制規劃,以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品質。管控分區的劃定,將有利于守住生態底線,保障市域生態安全格局。
根據不同生態要素明確控制邊界
《規劃》通過坐標或自然地理邊界等方式,根據管控分區的不同生態要素,明確控制邊界。將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鹽漬化等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進行空間疊加,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并通過立碑定界的方式明確控制范圍,共設置界樁956個。
重要生態綠隔區中,龍門山和龍泉山通過坐標定界明確管控邊界。都市核心區生態環、雙核郊野公園環通過道路、河流、綠地等明確管控邊界。岷江和沱江水系網包括金馬河、走馬河等市域27條主要河道和重要湖泊水庫,按藍線外側200米設置控制帶。重要交通干線廊道按高快速路網道路紅線兩側各50米設置控制帶,鐵路兩側未出讓的土地按距離已規劃軌道中心線40米控制用地,建筑退距不小于10米。已出讓土地保留原30米用地控制,建筑退距不小于10米。同時,為防止城鎮粘連發展,規劃以城市用地邊界線為基準,向外拓展1至2公里范圍作為控制帶。
為加強生態保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規劃》明確生態保護紅線區內的管理控制按《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意見》執行。
將落實一、二級通風廊
此外,針對大家廣泛關心的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和城市霧霾問題,《規劃》將在編成都新總規(《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年)》)中提出的一、二級通風廊道予以落實,在細化明確其管控邊界的同時,還對通風廊道寬度、通風廊道內的建筑高度和密度、利于形成貫通性通風廊道的建筑布局形式和建筑體量等方面提出了規劃控制要求,促進郊區生態冷源與城市中心連通,改善城市風環境和熱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