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軍地協同推進融合發展 改革釋放體制機制紅利
全面創新改革凸顯“四川樣本”
中國科技城·綿陽創新中心二期創業園區俯瞰。
5月11日,京東方成都第六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正式投入生產。這種可彎曲、效果出眾的顯示產品,被廣泛用于蘋果、三星等公司的智能穿戴、手機等設備中。而四川生產線的投產,一舉打破了三星在柔性AMOLED屏幕領域的壟斷。
這不是四川第一次走在全球創新最前沿。
2015年,四川被確定為“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之一。一年多來,按照中央要求,四川依托成德綿地區,圍繞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向進發,不僅為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激發出強大的動力,也為全國探索出寶貴經驗。
“一號工程”的四川擺位
2017年4月7日,來自國家相關部委、中央軍委有關部門、戰區、央屬軍工集團等單位的重量級嘉賓,齊聚成都參加四川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專題推進會。
讓與會代表驚嘆的是,去年的謀劃、打算,今年已結出豐碩的成果。
2016年初,12家央屬軍工集團與四川省政府分別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或重點項目推進協議,承諾將進一步推進四川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帶動西部經濟發展。
一年來,軍地各方協同作戰,四川省推進軍民融合在全國實現“四個率先”:率先建立省級軍民融合發展領導機構、率先設立省級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率先成立省級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聯盟、率先與國家國防科工局和所有央屬軍工集團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四個率先”的背后,是四川對于全面創新改革的高度重視。2015年,四川等8個區域被國家確定為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確表示,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央賦予四川最重大的改革試驗任務。
在此背景下,2015年11月,四川省委十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于全面創新改革驅動轉型發展的決定》,隨后,四川省委將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確定為引領發展的“一號工程”。
為推進“一號工程”,2016年2月17日,春節的氣氛還未散去,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專程前往成都平原經濟區調研,研究推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有關工作。四川高規格成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工作領導小組暨軍民融合發展推進領導小組,省委書記任組長,負責全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工作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督促落實。
點面結合的四川路徑
按照中央部署,軍民融合是四川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最鮮明的任務。一年多來,四川鎖定這一目標,強勢推進:率先在全國建立省級軍民融合發展領導機構;新增100家民營企業進入國防科技工業領域清單;率先成立省級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聯盟;設立100億元的省級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
全面創新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一年多來,四川一方面推動軍民融合的創新改革,同時在科技創新、金融創新等多個領域全面推進。
去年9月,四川省發布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9張清單”,涵蓋了科技人員激勵、知識產權保護等多個領域。
改體制。去年,四川省出臺《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全面創新改革驅動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對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引領帶動全省產業發展實現重大突破的頂尖創新創業團隊,按評級給予200萬元至500萬元的一次性資助。
搭載體。作為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重要載體,第四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首次設立軍民融合館。展會期間,集中發布軍民融合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205項,促成各方簽訂科技成果交易及合作意向協議444項,“全國軍民融合第一展”邁出堅實步伐。
強保障。四川德陽設立4億元專項基金,對在德陽創新創業的團隊給予最高2000萬元的補貼;成都探索出“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模式,通過設立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資金池,累計服務中小企業1600余家、提供各類資金400多億元……
全域推進的四川格局
近期,西部首家跨區域管轄知識產權案件的專門審判機構——成都知識產權審判庭在天府新區正式辦公運行。
“把法庭新址設在天府新區,意在為創新主體就近提供法律服務。”該審判庭副庭長鐘晞鯤介紹,新審判庭將跨區域受理全省范圍內專業技術性較強的第一審知識產權民事和行政案件等,為創新生態環境的打造提供司法規則、司法服務和司法信息保障。
這不僅是一個新機構的誕生,它背后牽引著多方創新改革。成都知識產權審判庭的設立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科研人員中掀起創新改革的熱潮。
這股熱潮,激蕩在逾48萬平方公里的蜀中大地上。
按照國務院要求,四川省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要依托成(都)德(陽)綿(陽)地區,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舉措先行先試。
四川省自加壓力,將試驗范圍拓展到天府新區和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同時各市州積極對接成德綿先行先試的經驗和做法,形成“3+2+N”的試驗布局。
全面創新改革沒有前后方。在成都,去年,當地制定出臺“成都新十條”,積極推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三權”改革;
德陽制定出臺股權和分紅激勵等7類44條創新政策,激勵科技人員自主創新研發;
綿陽成立了四川省軍民融合研究院,發起組建四川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聯盟,組建了3個軍民融合金融服務中心;
攀枝花建成了“攀枝花市科技孵化中心”、攀枝花釩鈦科技孵化器等一批創新創業平臺;
涼山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省創新型企業30戶,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創新平臺12個,實施重大科技攻關全球招標項目8個,榮獲“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州”稱號;
瀘州出臺創新型科研機構認定管理辦法,探索建立科研院所市場化配置資源、靈活科研和人才流動機制等,為推進四川的科研院所改革走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從依托成德綿到全省先行先試,四川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系統推進”這4個字,賦予了全新內涵。
深度耦合的四川動力
讓列車“飛”起來,四川再次創造了“世界第一”。
2017年5月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大首席教授翟婉明介紹,在試驗線已成功投運基礎上,世界首列新能源空鐵列車的第一條商業化線路,有望年內在川落地。
豈止是空鐵列車,在全面創新改革推動下,四川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熱情得以激發。2016年,四川新申請專利數量逾13萬件,同比增長約18%,總數居全國第七、西部第一。
激發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熱情,只是開始。如何將創新的成果轉變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才是目的。為此四川省積極探索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加速促進科技成果的資本化、產業化。
2016年全省首份科技成果轉化清單出爐,其中包括摸底梳理出3000多項重點科研成果。這份被命名為“技術地圖”的清單注明每一項成果的技術領域、水平和成熟度,方便科技成果供需雙方展開精準對接。
這是四川搭建長效供需對接平臺的一個縮影。自2013年起舉辦的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已有4屆,累計促成交易金額逾260億元;同時四川開展銀政企院校對接活動,僅去年50場活動即促成簽約項目逾1000項,簽約總金額近400億元。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四川啟動省級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建設工作;設立四川省創新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引導基金,成立8家科技支行。
年終盤點,四川收獲一份閃亮的成績單:去年全省軍民融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居全國第二位,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突破1.6萬億元、增長10%,遠高于全省工業平均增速,科技創新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新增各類市場主體74萬戶,建成各類孵化器近600家。一大批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四川經濟新舊動能正在加快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