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決策網-西部大開發訊 (記者王瑞鵬 呂正 通訊員 屈亞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消費升級,對食品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而近些年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使人們不時陷入恐慌,不僅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引起人們對食品行業的擔憂,而且容易引發人們對政府監管的信任危機,甚至影響社會的安定。于是,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關乎國計民生,是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不可推卸的責任。
食品從生產、流通到消費,有著一條較長的供應鏈,要想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的每個環節都需要監管部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無論哪個環節出問題,都會造成食品安全隱患。
生產環節:初級農產品的源頭污染嚴重,部分食用農產品不同程度存在農、獸、漁藥殘留及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現象,食品安全源頭治理任務十分艱巨。具有“散、小、弱”特點的小規模、低技術、低投資的食品生產加工作坊普遍存在,且大多衛生條件不達標,從業人員素質較低、食品安全意識薄弱。因此,為節約成本,增加產量,延長保質期,或在食品運輸中保鮮,從業人員往往會大量使用添加劑,造成添加劑的過度使用和濫用,食品安全隱患突出等重大安全隱患。
流通環節:受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一些農產品仍以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形式在農貿市場或超市等直接銷售,如果缺乏必要的檢驗程序和監管,則食品安全很難得到保障。
消費環節:作為食品供應鏈的終端,消費環節承擔著每一個前置環節隱藏的安全隱患,任何一個環節安全不過關,都可以在此環節體現出來,直接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作為基層食品安全監管人員,我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如何做到讓消費者不“談食色變”,強化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監管,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落實政策保障,強化源頭控制。首先,國家農業、畜牧、水產等相關部門應下大力氣解決食用農產品源頭污染,嚴格控制農藥、化肥、獸藥、漁藥等的使用,制定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出制度,重點推進生態農業建設,推動農業健康發展,同時環保部門應加強環境治理,從源頭上齊力保證農產品安全。其次,應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加大源頭管理。嚴把食品進貨渠道,嚴格審核檢驗,管好食品原料這第一道關口,倒逼原料生產者保證食品安全。再次,要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通過對食品各個環節的控制和透明化要求,確保食品原料和加工制品的安全責任落實。最后,應加快建立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完善各類行業標準,地方政府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盡快制定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標準細則,為食品安全監督執法提供法規依據。
二、加強部門聯動,實現社會共治。進一步整合食品安全監管職能和監管資源,確保在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監管工作銜接有序、高效運轉。加強與公、檢、法部門的協調配合,實現信息共享,共同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同時保持與種養殖監管部門的密切聯系,積極探索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的有效銜接機制,確保整個食品安全監管鏈條不斷、銜接無縫。積極引導消費者、消費協會和大眾媒體進行食品安全監督,促進各方有序參與治理,形成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新局面。
三、提高監管能力,夯實監管基礎。一是建設高素質監管隊伍。基層監管人員是食品安全監管的主力軍,是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相關部門應積極組織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強化監管人員理想信念和責任擔當,提高專業能力和執法水平,增強監管權威性。二是增強大眾食品安全意識。要持續加大對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將宣傳工作滲透在具體的執法監督過程中。同時充分發揮好基層站、所的橋頭堡作用,依托其與群眾聯系密切的優勢,采取多種宣傳措施,將食品法規普及到千家萬戶,重點做好新《食品安全法》的宣傳工作,增強消費者的法制觀念和維權意識。三是嚴厲懲處危害食品安全的違規違法行為。不斷加大日常監督檢查工作力度,對危害群眾食品安全的行為采取“零容忍”,并對典型案例進行曝光,從而增強震懾力。四是持續開展“回頭看”。對以往檢查發現的違法商戶限期整改,對態度惡劣、屢教不改者從重處罰,要加大處罰力度,有效預防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五是提高檢驗檢測能力。充分發揮好食品快速檢測初篩作用,增加快檢項目,擴大覆蓋范圍,有效借鑒在食品安全監管行業中,率先推出的食品安全免費快檢服務,轄區內及早在農貿市場、大型超市建立快速檢測室的好做法、好經驗,并加快推進食品檢測機構建設,不斷完善硬件設施和技術人員配套,逐步實現對象、品種、項目的全覆蓋,通過不斷規范的快速檢測,有效篩查潛在風險,進一步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