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決策網——西部大開發訊(記者張靜 宋丹)2013年以來,渭南市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主動對接、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沿線地區合作交流,積極開展邀約和對話、通過對話促合作,先后舉辦了渭南友城對話會、友好城市合作發展大會、駐華外交官渭南行等活動,與沿線9個國家11個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與國內6省8市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去年絲博會期間,渭南在全省率先設立了駐歐盟(匈牙利)、中亞(哈薩克斯坦)、東南亞(馬來西亞)、東非(烏干達)4個境外經貿代表處,在經貿、文化、旅游、農業、健康醫學等領域達成了諸多合作共識,促成了中哈蘋果友誼示范園、東非地區與中聯重科機械銷售、哈薩克斯坦與石羊集團油脂加工、哈薩克斯坦圖蘭大學與華山教育集團合作辦學等項目,取得了一系列可見可感的成效與收獲。
據了解,渭南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大陸橋的重要節點城市。屬西安半小時經濟圈,距咸陽國際機場僅80公里;鄭西、大西2條高鐵在此并站交匯,6條鐵路、3條高速公路和22條國省道縱橫貫穿,更有規劃和在建的4座機場,一日經濟圈可輻射全國26個省所有大中城市,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的潛力巨大。“研發在西安、制造在渭南、市場在全國”,正成為眾多企業的最佳選擇。
渭南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享有“華夏之根、文化之源、三賢故里、將相之鄉”的美譽。在這里,字圣倉頡創造了漢字,酒圣杜康釀造了美酒,史圣司馬遷著寫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遍布全市的古村落、老房子、古建筑、老遺址,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元素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華山風骨、渭水襟懷”的渭南精神,代有傳承,熠熠生輝,奠定了深化交流合作的人文基礎。
渭南旅游資源富集。全市擁有4A級以上景區13家,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韓城、國家森林公園少華山、富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享譽國內外。圍繞“一核一心四帶十區”發展布局,深度拓展全域旅游,全力打造“國際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處處是景點、全域成景區。
渭南產業基礎良好。歷來是西北最優越的農業生態區,是中國蘋果之鄉、酥梨之鄉、花椒之鄉、棗鄉、柿鄉和奶山羊之鄉。礦產資源豐富,被譽為“渭北黑腰帶”“中國鉬都”和“華夏金城”。
近年來,渭南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轉型升級,現有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20個,14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投資,形成了以精細化工、裝備制造、食品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為代表的五大產業,清潔能源、3D打印、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物發酵等已成為經濟發展新的支撐點。
渭南發展潛力巨大。“關天經濟區”“陜甘寧革命老區”“晉陜豫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關中平原城市群”等4個國家級政策優勢疊加,積累了巨大的發展潛能和發展活力,具備了加快發展、跨越發展、追趕超越的所有要素。各項優惠政策豐厚,“店小二”式的精準服務,“馬上就辦、辦就辦好”的政務服務,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正在成為釋放市場活力、催生創新創業的“沃土”,產業聚集、項目落戶的理想之地。
當前,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三地一中心”建設的全面加快,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期。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8.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3%,財政收入增長12%,城鄉居民收入增長8.5%、9%。今年一季度,全市GDP增速8.3%,步入了結構優化、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互惠互利的新絲路,開放合作的新格局,孕育著加快發展的新動能,承載著追趕超越的新希望。渭南舉辦這次合作大會,旨在聚焦發展切入點、探尋合作突破口、構建交流新渠道,謀求與國內外友城之間更加廣闊、更加務實和更趨多樣化的合作。渭南秉承和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共享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共創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