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陜西省旅游產品的結構問題及重點地區調整策略
旅游業因其良好的發展前景、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和極強的產業關聯性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關注。目前在國內,將旅游業確定為“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的省區和大城市有30余家之多。各地都在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進行了較多的政策和資金投入,形成了競爭激烈的旅游業博欒格局。陜西省作為旅游資源大省,其旅游資源具有數量大、品位高、特色顯著,多樣性強的總體特征;但從已形成的景觀結構和既有的旅游產品結構看,存在著景觀類型少,資源開發層次淺,產品結構不能充分應和現代多樣化旅游需求的問題。在“九五”之前,陜西省在旅游開發政策上受簡單資源導向觀念的影響,旅游產品有一種明顯的“倚古偏舊”的傾向,具體表現為“四多四少”:人文景觀多,自然景觀少;文化遺址多,現代專題少;觀光產品多,度假產品少;靜態參觀多,動態參與少。經過近幾年的開發和調整,上述狀況有很大改觀,但若結合旅游產品的創意質量和營銷、招徠功能看,陜西省仍未達到旅游產品結構優化調整的目標。景觀結構及產品結構是現代旅游業競爭的基本物質條件,陜西省除應在文物古跡這一特色性資源上,大作深化開發的文章以保持相對優勢外,還要在多樣化開發上加大力度,否則很難在強手如林的旅游業競爭新格局中保持過去的形象優勢。
在《陜西省旅游業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征求意見稿)中,將陜西省內的旅游區域劃分為10個旅游區,這些旅游區發展很不平衡。其中“西安古都旅游區”及以西安為食宿地而組織的東西線旅游觀光游,是省內的旅游熱點和熱線,每年其國外游客和國內游客的接待人數,分別相當全省接待總數的95%和80%左右。因此,對陜西旅游業的結構調整應當有所側重,對于熱點和熱線主要是加強規劃指導,通過重點區域熱點熱線的結構優化塑造陜西旅游業的主體形象,帶動陜北陜南等旅游溫涼線的發展,從而實現非平衡帶動的策略;對于非熱點旅游區域,主要是給于政策扶持,使其加大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在近期內主要圍繞西安這一旅游大營地和客源地進行功能互補性的項目開發。從而在一種非平衡帶動的調整過程中實現省內旅游業的協調發展。
西安作為陜西省的省會所在地,既是世界性的歷史文化名城,又是旅游資源密集的古文化旅游熱點城市。但從現代旅游的需求發展和在全國旅游競爭格局中去看,西安的旅游業仍存在著一些亟待調整完善的結構性問題。問題之一,目前國內旅游已成為旅游業新的增長極,西安本身也成為國內旅游的重要客源地,但西安市已有的高等級高品位文化遺址類旅游資源主要是面向國外觀光游客設計的,適合內埠游客休閑度假的現代旅游產品相對落后,特別是能夠滿足人們回歸自然、參與娛樂的綠色旅游、民俗風情旅游及反映大都市生活的各類文化專題旅游遠不如人意。問題之二,秦嶺山特別是西安境內山體、名山林立,風光奇特秀麗,資源類型多樣,秦嶺北坡至西安市之間的臺源及關中平原,又是古代宗教、文物古跡、民俗風情、農村景觀十分豐富的地區,在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中,距離名山名川如此近便的城市十分罕見,而西安并未將終南名山及郊縣的旅游資源充分利用,形成功能互補的梯度開發格局。問題之三,西安的旅游基礎設施過分集中于城區,特別是各類賓館飯店,城內過剩嚴重,而周邊郊縣卻相對缺乏。在度假產品開發方面這幾年動作較大但空間布局不盡合理?,F將一些較大的人造景點和度假旅游開發區擺在城市三環圈內,這既加劇了城市土地、水源的緊張局勢,同時也難免城市的污染嘈雜和“熱島效應”,從休閑度假的需求趨勢看,大都會絕非度假理想的營區,且大型人造景點已不受歡迎,這勢必影響旅游產品的競爭實力和生命周期。問題之四,秦嶺北坡特別是終南山地段的度假產品開發因受國內需求拉動已漸次展開,但缺乏整體性的控制規劃和強有力的生態環境監控手段,目前這座綠色旅游資源的寶庫已經存在著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惡化的現實危機,必須予以高度的重視。
將西安市區至秦嶺中山之間多種類型的旅游資源進行整體性的綜合開發,這在旅游產品結構調整,景觀布局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客源市場開拓等方面均有積極的意義,是陜西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之舉。
2 重點地區景觀結構及產品結構調整的分析定位
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進行旅游產品結構調整的基本依據不外乎兩點:一是國際國內旅游需求的發展趨勢;二是本地資源的類型及特色。景觀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優化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對景觀、產品結構要素的組合調配,形成應合市場需求,個性特色顯明,綜合競爭力更強的旅游產品系列。在當今世界旅游業的競爭格局中,旅游產品的結構優化是一個長期的課題,這是因為旅游需求的發展變化不定,而旅游資源的抽象性和廣泛性又為各類新型產品的組合創造提供了可能性。
現在,旅游作為現代社會閑暇資源重要的利用方式和人們享受、發展的一種權利,已得到廣泛的認同,休閑旅游已成為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種重要構成。即使是在發展中國家,我們也可以看到旅游大眾化的趨勢越來越強勁,許多旅游目的地國家,同時也成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因而在開發國際旅游的同時也積極開發國內旅游已成為一條重要的產品開發原則,國際國內旅游產品的互相補充,互相支持已成為一條重要的經驗。另外,隨著旅游大眾化的趨勢,旅游需求日趨多樣化、精細化,人們對旅游地的興趣也漸漸轉向探尋地域文化個性,體驗不同的民俗風情,追求各類文化專題情趣等。陜西旅游產品中的優勢系列是文物古跡觀光游,這已聞名遐邇;另外一些完全可能成為相對優勢或重要補充的景觀和產品卻發展帶后,諸如關中農村旅游、秦地民俗旅游、古長安宗教專題旅游、秦嶺山地森林生態旅游等,這些旅游產品既有較強的可參與性和體驗性特點,又對城市經濟文化發展有較強的提領帶動作用,這是一個可以大作文章的產品結構調整開發區間。
西安地區的景觀結構及其空間布局,應以其天然賦存的自然資源和歷史積淀的人文資源的具體狀況為依據,因勢造景,突出特色,布局上要考慮大都市空間發展的需要,考慮到西安地勢地貌及既有交通線路的狀況進行景點景區規劃。從歷史上看,關中平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西安作為人類較早開發居住的地區和世界上著名的京都區域,其開發的歷史與秦嶺的開發和渭河沖積平原的開發利用緊密相關,相互影響,共同形成中華文明隱性文化和顯性文化的富礦區,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史仿古旅游最具持續開發潛力的特殊區域。從地勢地貌上看,西安市是一個以山地和平原為主,地貌類型多樣的地區。整體地勢南高北低,相差懸殊。中高山地、洪積平原、黃土臺原、渭河沖積平原均為東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狀排列。在西安市區至秦嶺中心,河流密布,陸路交通經緯縱橫。因地勢地貌及氣候氣象條件之不同,數千年來便自然形成了不同的景觀類型。
聳立在西安南部的秦嶺山脈,在靠近西安的北麓地區,山高谷深,山峰林立,峪谷河流梳狀密布,山腳溫泉廣泛出露,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森林從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到亞寒帶高山灌木草地等各類自然地理景觀發育良好,再加上名剎古寺,古今越山要道,南北著名集鎮等,是發展山地生態旅游和避暑度假的絕妙去處。山下的洪積平原及黃土臺原,海拔高度為450~850米之間,地勢高亢,原面寬平,面水背山,中華民族的祖先就曾在此采集狩獵,勞動生息。藍田猿人的生活區(灞河中游秦嶺北麓的臺原區)和半坡氏族部落生活區(白鹿原的西北邊緣)就分布在這里。后來,這里又是佛教、道教著名宗派的祖庭名寺的分布區,形成了蔚為大觀的宗教寺廟景觀帶。關中平原系指渭河及其眾多的支流沖積形成的平原,西安市域內的平原面積最大,海拔345~442米,長140余公里,西安城郊為最寬處,達40公里。這里河流密集,古有“八水繞長安”之美譽,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地表水及地下水較為豐富,為關中精華所在。數千年來,這里是關中農耕文化、京畿文化的培育生成之地,有著眾多的名寺廟、名集鎮、名渡口、名故道,有典型的關中田園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和源遠流長的民俗體系。上述這些顯性和隱性的旅游資源,類型多樣,特色顯著,特別是西安市區以南,上述資源有規律地條帶狀依地勢階梯狀分布,與西安這個旅游中心地形成了主題有別、功能互補的大區域格局。
鑒于陜西省旅游產品的結構性問題和西安這個熱點地區上述景觀資源特點,筆者認為將從西安古都旅游區向南,可以依次開發出郊縣農村旅游、臺原及洪積平原宗教旅游、秦嶺山地生態旅游等幾個主題顯明的景觀帶,從而形成城市旅游與鄉村旅游互補、觀光產品與度假產品互補、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互補、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互補的新型結構體系,從而改善陜西旅游產品的整體形象,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游客。
在西安市區以南至秦嶺北麓之間的綜合調整性開發,筆者認為應該有以下的幾點目標預設:
?。ǎ保┰鰪婈兾髀糜沃黧w產品的多樣性,促進旅游產品更新換代和競爭實力。
?。ǎ玻┩ㄟ^建設主題有別、功能互補的帶狀景觀群落,增加系統耦合功能,塑造出顯明的地域特色。
(3)牽引休閑度假產品向郊縣及秦嶺山地轉移,減輕旅游開發與大城市爭土地,爭水源等方面的矛盾,同時促進農村旅游產業的發展。
(4)通過秦嶺山地生態旅游開發,形成綠色旅游長廊,落實環境保護和資源持續利用的方針,為西安地區補充符合現代文明需求的新型度假產品。
3 陜西旅游重點區域景觀布局和產品結構的調整構想
關于將陜西省“西安古都旅游區”和“秦嶺綠色旅游區”及其中間平原、臺原旅游資源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調整開發的思路,可以概括為:“主題有別,南北呼應;扇形布局,帶狀造景”。巍峨雄奇的秦嶺象一道綠色的屏障,略帶弧度地橫亙在關中平原南側,若以“西安古都旅游區”為圓心,西至太白,東到玉山,南沿秦嶺中山山脊畫弧,則形成一個巨大的折扇扇面。在此扇形區域,可將四種景觀主題及開發設想分述如下:
3.1西安古都綜合旅游圈。這一旅游圈是包括西安三環以內各景點的大都市旅游區域。此旅游區資源密集,豐度極高。除了眾多舉世聞名的文化遺址和出土文物外,還有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形成的現代商貿、科技園區、高校、新型標志性建筑等旅游景觀;另外,城區二環之外環帶狀的度假游憩區如曲江風景區、未央湖、渭水園、河風景區也都初具規模。因此,在將來的旅游規劃和旅游形象宣傳上,應該在強調其古文化景觀優勢的同時,加強其綜合性旅游的開發引導和對外宣傳,使西安古城作為中西部科教、旅游、商貿中心城市的形象更加鮮明豐滿。
3.2關中農村旅游及民俗風情旅游帶。這一旅游帶主要指西安市三環以外,周至、戶縣、長安、閻良、藍田及臨潼等縣區的平原及部分臺塬地區。這里是北方傳統農耕文化的產生地,是中國最古老、最系統的民俗文化發祥地。在此區域內,一方面可以依托古村名鎮發掘開發關中民俗風情旅游,如在終南鎮、秦渡鎮、郭杜鎮、引鎮、泄湖鎮等地開發趕集、廟會、社戲、傳統作坊、商貿購物等與農村現實生活貼近的旅游項目;另一方面可以依托農業生產活動開辟節令遠足游、瓜棚豆架游、青少年農藝見習游、農舍體驗游、傳統戶外游戲、民宅賓館接待等農村旅游。在三五年內使西安周邊區縣的農村旅游經濟有一飛躍,同時帶動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
3.3西安宗教文化旅游帶。這一旅游帶包括西安沿山各區縣的洪積平原,黃土臺塬上的名剎古寺區及部分寺廟在內。這一區域因地勢較高,背山面水,在歷史上形成了佛教、道教的名寺祖庭分布區。其中有名的如樓觀臺、草堂寺、凈業寺、灃德寺、百塔寺、太乙宮、興教寺、華嚴寺、水陸庵等。以這些名寺及宗派祖庭為依托,可以開發出對日本、東南亞及廣大港澳游客極富吸引力的古長安宗教文化旅游專線。在此專題旅游的基礎上,再輔以沿山腳下的溫泉康體游(如東大溫泉、湯峪溫泉),關中農村游等地域特色性旅游項目,數年之后即可形成一個特色顯明,能夠吸引大量漢文化圈游客的專題旅游區。
3.4秦嶺中高山地生態旅游帶。這一旅游帶包括西至周至,東到藍田的秦嶺中高山地,現在開發或初步開發的主要景點包括厚珍子、朱雀森林公園、南五臺、翠華山、嘉午臺、灃峪大壩溝、東佛溝、王順山等名山,尚未開發的還有萬華山、麥秸垛等十余座雄奇秀麗的山峰和廣闊的林地。旅游路線近期依托山腳沿山公路和峪谷越山公路,待東西向的山脊旅游線路建成之后,則可以沿山腳和山脊兩條線路貫通各個景點。這是一條海拔高度為1600—2000米不等的綠色長廊,是可以與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相媲美的旅游寶庫,其山、林、水、色等綜合性自然景觀資源十分充裕,又有內涵豐富的人文景觀與之相融互彰,可以圍繞生態旅游這一主題開發出數十種饒有趣味的度假旅游產品,譬如山地森林風游覽,森林浴康體養生游、家庭及小團體周末度假游、生態科考科普游、山林徒步探險游、四季風光專題游、文藝創作及療養游等等。由于生態旅游有一套生態環境管理要求,這種開發同時又具有積極的生態保效應。這一生態旅游長廊的建成,必將把陜西的度假旅游產品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大大延長入境游客和國內游客的駐留時間,同時也為西安市及周邊城市的居民提供了一個避暑和度假的理想去處。秦嶺生態旅游長廊的建成除了在調整西安旅游產品結構,生態環境保護,牽引度假產品向農村轉移等作用外,還將在發展越山交通,促進關中與陜南、陜西與川、鄂的區域經濟協作方面有積極的意義。
現當代,旅游業是循著一條“政府主導型”的模式發展前行的。這里既有產業關聯帶動和經濟發展的問題,也有資源合理配置、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要想在產品結構優化、增強競爭實力方面有所作為,就必須要有規劃上的大手筆,開發上的大投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關鍵是要搞好宏觀規劃控制和投資政策的引導。陜西省能否首先在其重點地區搞好旅游產品的結構優化調整,這是一個關乎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和陜西、西安形象塑造的問題。希望陜西省在世紀相交之際,在旅游業全面發展方面制定出科學合理、氣勢宏大的戰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