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是陜南重鎮,地處陜川甘交界,是聯接大西北與大西南的重要通道,是鑲嵌在秦巴腹地的一顆璀璨明珠。作為我國首批全域旅游試點市,近年來該市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貫穿漢中全境的西(西安)成(成都)鐵路客運專線(簡稱西成高鐵)建成通車后,將為漢中帶來大批客源客流,開啟全域旅游的黃金時代。如何適應即將到來的旅游新形勢,采取積極措施,加快開發步伐,實現漢中旅游的新突破,促進漢中乃至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追趕超越,省決咨委課題組為此深入漢中各縣區進行調研考察。現報告如下。
漢中旅游資源的主要類型及開發全域旅游的戰略價值
漢中地處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交融通道,歷史文化悠久,自秦置郡以來有2,300多年歷史。全域擁有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游城市。
其旅游資源大體有4類:
一是以“兩漢三國”為代表的豐富歷史文化遺存。漢中是漢王朝、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諸葛亮六伐曹魏的戰略后方,造紙術發明者蔡倫的封地。秦蜀古道連接南北絲綢之路,褒斜棧道、石門13品為國之瑰寶。全市有世界文化遺產一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66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有博物館20所,館藏文物3.05萬余件,等級文物2,172件。
二是以“四大國寶”棲息地為標識的秀美生態和山水風光。漢中地處中國南北氣候重疊區,是漢水、嘉陵江源頭,風景秀美,生態多樣,被譽為“生物基因庫”;是“東方寶石”朱鹮的家鄉,是國寶大熊貓、金絲猴和羚牛等珍稀動物的棲息地。多個動植物保護區分布在秦嶺南麓、漢江兩岸。現有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保護區1處,國家自然保護區8處、國家森林公園4處、國家水利風景區3處、國家濕地公園2處、省級風景名勝區7處。此外還有百萬畝油菜花海、60萬畝茶園、50萬畝竹海,30萬畝桔園、3萬畝櫻桃園和萬余畝梨園。近期發現的49處天坑震撼中外。
三是以巴蜀巴楚文化為特色的鄉村古鎮與民俗風情。漢中盆地是中國著名的糧倉和“魚米之鄉”,被公認為地球上同一緯度生態最好和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無污染農特產黑米、紅米、仙毫、山茱萸等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漢中美食風味獨具,享譽西北。寧強青木川、城固柳林、洋縣華陽等古鎮,因其濃郁的地域風情入選西部地區百座特色小城鎮名錄。
四是以土地革命時期革命遺跡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主要有紅四方面軍與川陜革命根據地遺跡,紅25軍及華陽蘇維埃政權舊址等一批紅色革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這些豐富而獨特的資源,就文化價值、生態價值、市場開發潛力來說,具有很高的比較優勢,在全省、全國都有很強的影響力。尤其是遍布漢水南北的兩漢三國遺跡,其文化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和獨特性。秦巴腹地的青山綠水更是我省珍貴的生態資源。開發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打造以漢文化體驗和原生態游憩為特色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營建我省健康養生基地和關中后花園,對于推進漢中和全省產業結構優化、融助“一帶一路”、加快追趕超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抓住機遇實現突破需要采取的對策措施
1、強化全域旅游意識,迎接高鐵旅游時代。確立“人人是形象、處處是風景”的大旅游意識和主人翁責任感。以西成高鐵開通運營為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升視野,將“景點式”旅游理念轉變為“全景式”旅游理念。落實“多規合一”,促成社會聯動,實現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發展新模式。
2、加快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全域旅游接待能力。加快境內6個高鐵站點與各景區景點的道路交通與相關設施建設迫在眉睫,應著力解決好“進得來、散得開、出得去、游得好”問題。擬與鐵道部門協調促成以“張騫號”、“朱鹮號”命名的旅游專列開通運行,擴大漢中對外影響力。加快華陽、黎坪等景區旅游專線建設,加大干線公路與景區支線改造提升。綜合提升入漢第一站朱鹮梨園、蔡倫墓祠等景區配套設施。組建市級旅游數據中心,加快縣區智慧旅游服務平臺建設,實現中、省旅游運行監測系統互聯互通。
3、優化升級旅游業態,促進三產聯動融合發展。積極開發旅游新產品、新業態,推動旅游發展向“區景一體、產業一體”轉變。漢中是西北有機農業基地,應盡快整合各區縣有機食品種類,創新經營模式,打造特色名牌。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開發觀光采摘、特色餐飲、休閑度假、生態健身等復合型鄉村旅游產品。建議以洋縣為三產融合示范縣,在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綠色食品產業園,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轉型升級,推進農業、工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
4、營造良好旅游環境,加強旅游市場綜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