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安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定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調研時,要我們抓住“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找準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定位,引領新常態,追趕超越。其中關鍵是要找準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定位。總書記說陜西處在“一帶一路”核心區,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打造“一帶一路”核心區,找準了陜西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定位,而西安是“一帶一路”核心區的“核”。這個定位比新疆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和福建的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要高。
西安處在大地原點附近,是我國亞歐大陸橋上最重要的中心城市。關中是沿橋最發達的地段,國家布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現在又布了關中平原城市群。以關中為依托的西安能夠成為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的心臟,形成長江經濟帶有龍頭上海帶動,亞歐大陸橋經濟帶有心臟西安推動這么一種格局。在亞歐合作交流上,西安的區位優勢是任何城市不可替代的,最有條件、最有資格代表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交流。因此,國家把歐亞經濟論壇的永久會址放在西安,批準在西安舉辦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在西咸新區設立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金融貿易區,讓西安自貿試驗區探索內陸地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新模式。古絲綢之路是古亞歐大陸橋,當時羅馬、波斯等西域各國的商人和日本、韓國的友人云集長安,使長安成為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今天西安依托亞歐大陸橋經濟帶心臟地位,仍然可以成為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市委第十三屆四次全會決定把西安建設成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抓住了“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如果說沿海開放要看深圳,那么“一帶一路”要看西安。
二、打造“一帶一路”核心區必須組建大西安
目前周邊的中心城市都比西安大。重慶是合并了原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的直轄市,成都是合并了原溫江地區和簡陽市的大成都,武漢是由漢口、武昌和漢陽組成的大武漢,鄭州是全國第一個放開農民工戶口的大鄭州。原來的西安是“小西安”,西咸新區交西安代管是“中西安”,只有實現了西咸行政一體化,才是“大西安”。只有大西安才能產生“核聚變”,成為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支撐起“一帶一路”核心區,引領新常態,追趕超越。
歷史上西安和咸陽一直都是一個城市,分開只是歷史的瞬間。解放后由于西安一度直轄,不管縣了,咸陽縣和西安才分開的。1966年~1971年,咸陽縣升格為咸陽市又歸西安管了,文化革命期間成立的咸陽地區革命委員會駐地只能放在興平。后來市地合一成立大咸陽市,才又與西安分開了。實際上西安才是咸陽,秦始皇的首都咸陽在西安,司馬遷講得很清楚,“漢長安,秦咸陽也”。西咸新區交西安管理后,秦孝公的諸侯之城咸陽也在西安了。現在的咸陽主城區實際上是關中八景“咸陽古渡”所在地。明朝為了保留“咸陽”的名字,在渭水驛設了個咸陽縣,現在的咸陽是“千年古渡”不是“千年古都”。西咸行政一體化后,可將咸陽主城區改為咸陽區,騰出的行政區劃指標給西咸新區,使西咸新區像浦東新區、濱海新區那樣擁有完全的行政管轄權。
目前西安的經濟實力不足以擔負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的重任,難以支撐起“一帶一路”核心區。國務院批準的《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要求“推動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按程序合理調整行政區劃”,“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在“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打開了行政區劃調整的政策口子。我們應當抓住這個政策機遇,在《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到期之前,實現西咸行政一體化。
三、西咸行政一體化大西安的范圍
咸陽地域較大,其西北部是農業區、資源區、丘陵溝壑區,不應簡單化地將咸陽與西安合并,而應當系統化地構建大西安和大西安都市圈。可以借鑒安徽三分巢湖地級市的經驗,三分咸陽,既做大西安,又做大楊凌和銅川,一舉三得。并以西咸一體化的大西安為核心,構建包括楊凌、銅川、渭南的大西安都市圈,更好地發揮大西安的輻射帶動作用。
組建大西安,只需將適合建國際化大都市的咸陽主城區和涇陽、三原、興平、禮泉等市區縣劃給西安就可以了。西安行政區劃的擴大,要依據國務院批準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通過西咸行政一體化來實現,不能四面出擊。
楊凌是干旱、半干旱農業示范區,建議將乾縣、永壽、武功、扶風、周至、眉縣等干旱、半干旱縣劃給楊凌,把楊凌建成中國唯一、世界唯一的農科型中心城市。咸陽北部的旬邑、淳化、彬州、長武及富平應當劃歸銅川。渭北落后,需要一個中心城市帶動,銅川最有條件發展成為渭北的中心城市。富平1958年~1961年就歸銅川管,國務院批準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要加快建設銅川—富平城鄉統籌重點示范區,可把富平與銅川照金、旬邑馬欄整合起來,打造一個關中紅色旅游基地,落實總書記的不忘初心。
四、古都西安和大西安的城市格局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西安主城區的格局是典型的“九宮格”。中心是唐皇城,東面是軍工城和紡織城,西面是電工城,北面是經開區,南面是文教區,東北是浐灞生態區和國際港務區,西南是高新區,西北是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東南是曲江文化產業示范區。
西安是“米”字形交通骨架的交匯地,依托“米”字形交通骨架,大西安可以形成一個“大九宮格”的城市格局。中心是西咸一體化的大核心,東面是臨潼,西面是興平,北面是三原,南面是秦嶺國家中央公園,東北是閻良,西南是鄠邑,西北是禮泉,東南是藍田。
大西安的核心是由西安主核心和咸陽次核心構成的雙黃蛋。西安市行政中心北遷未央廣場,引領了西安跨渭河發展,使渭河成了大西安的東西軸線。建議省政府西遷西咸新區,促進西咸行政一體化。西咸新區應當以灃渭三角為核心,與咸陽主城區共同建設大西安的綠色新中心。“九宮格局”是西安的城市特色,在全國是唯一的,“九宮格局”的大西安規劃曾獲原建設部城市規劃大獎,必須一張藍圖干到底。
五、構建國際化大西安經濟發展的產業聚集帶
西安作為著名古都,其城市格局有貫穿南北的中軸線或“龍脈”,而且延伸到陜南、陜北,成為陜西的交通脊梁。這不僅是古都西安的城市特色,而且作為省會城市便于帶動陜南、陜北的發展。大西安要建成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必須促進西咸經濟融合,需要構建東西向而不是南北向的產業發展聚集帶。
首先,要構建國際化大西安的服務業聚集帶。中心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服務,國際化大都市更要有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發達的服務業。目前大西安的服務業主要集中在西安主城區和咸陽主城區,適應不了未來國際化大都市的需要。未來的大西安要加快軌道交通、快速干道和市政道路建設,通過西咸新區將西安主城區和咸陽主城區連為一體,構建體現中國元素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服務業聚集帶,為大西安南北產業聚集帶服務。
其次,要構建國際化大西安的創新產業聚集帶。西安的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主要分布在南部,國家級高新區、航天基地和西咸新區的灃東、灃西新城也在南部,南部是大西安創新產業的聚集區。曲江文化產業示范區也應當納入創新產業聚集區。科技、文化是西安的兩大優勢,只有使二者融合,讓傳統文化搭上高科技的快車,中國文化才能走向世界,曲江才能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這樣就可以依托秦嶺北麓生態,在南部構建一個國際化大西安的創新產業聚集帶。
再次,要構建國際化大西安的開放產業聚集帶。工業是西安的短板,發展工業必須走開放之路,大力招商引資。西安北部是廣闊天地,我們應當把經開區、渭北工業區、國際港務區、浐灞生態區、灞橋現代紡織工業園和西咸新區的涇河新城、秦漢新城、空港新城整合在一起,構建一個超級的歐亞經濟綜合園區,打造成亞歐合作交流的基地。這樣,在北部就形成了一個以渭河為紐帶、以工業為主體的國際化大西安的開放產業聚集帶。
西安南北中軸線是國際化大西安的城市標志,她不僅是大西安的文化傳承軸,還是大西安的經濟引領軸。應當將這條中軸線規劃建成大西安的地標大道、服務大道、形象大道。這條中軸線將國際化大西安中部的服務業聚集帶、南部的創新產業聚集帶和北部的開放產業聚集帶串接起來,形成一個“豐”字形結構,讓古都西安的首個都城“豐京”復興升華為國際化大西安的“豐”字形城市結構,建設成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國際化大西安多軸線發展,應當表現在交通軸線、經濟軸線、生態軸線等多種軸線綜合配套上,而不應當破壞“九宮格局”和“豐”字形結構,人為地搞幾條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