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駱馬湖 閆峰攝
宿遷三臺山鏡湖 閆峰攝
36歲的史彬在宿遷城區買了套大房子,親朋好友免不了要賀喬遷之喜,這頓酒他沒有擺在新房里而是擺在了十幾公里外的農村老家。史彬說,他這么做是因為村里的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值得在朋友們面前炫炫。
從徐宿淮高速公路宿遷西出口下來,走200米左右就是史彬的老家——宿遷市宿城區耿車鎮大眾村。沿著青磚鋪成的村道進入這座“江蘇最美鄉村”,花草夾道相迎,民宅白墻碧瓦,人們安居樂業。這可是換了模樣的大眾村。“擱在兩年以前,別說在村里擺喜酒,臟的連下腳的空地兒都沒有。”史彬說,大眾村乃至整個耿車鎮搞廢舊塑料回收加工搞了幾十年,到處垃圾充斥,空氣污濁難聞,環境臟亂不堪。
修復生態傷疤立改立行,夯實生態底色再接再厲。近年來,宿遷圍繞“江蘇生態大公園”新發展定位,以務實舉措和顯見效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宿遷市委書記張愛軍新近表示,宿遷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解放思想,著力解決生態與經濟人為對立的問題,對于“江蘇生態大公園”建設這一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要一以貫之地推進下去。
補足生態短板謀轉型
史彬眼看著他們村莊面貌的大變臉,是從2016年初開始的。
上世紀80年代,大眾村所在的耿車鎮,憑借鄉辦、村辦、戶辦、聯戶辦“四輪齊轉”發展廢舊塑料加工產業的模式,闖出了一條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路子,被稱為“耿車模式”,但這種模式也很快把耿車鎮及周邊地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垃圾場”。
“算經濟賬,2015年耿車鎮廢舊塑料加工產值30億元,利潤1.5億元,稅收只有200萬元,加工1噸廢舊塑料只賺200元,是20年前的1/10;算生態賬,耿車空氣嚴重污染,最嚴重的指標超標20倍,河流水質屬劣V類水;算健康賬,常年呼吸污染空氣對身體有害,最直接的,搬過塑料垃圾,身上的臭味洗不掉,小孩都不讓抱。”這是原耿車鎮副鎮長、大眾村黨委書記李軍生前說過的話。
2年前,看到耿車環境問題突出,關鍵是和新發展理念不相符,宿遷市委、市政府遂以此為典型下力氣整治,下決心轉型。2016年初,耿車片區廢舊物資回收加工綜合整治工作全面啟動,按照“徹底禁、禁徹底”要求,打響了一場“垃圾殲滅戰”,歷時66天,取締了4887個加工經營戶,清運走了53萬噸廢舊物資和垃圾,整治溝渠173條223公里,池塘279個150萬平方米。困擾當地30多年的環境污染問題迅速得到解決。
30來歲的史彬,過去廢舊塑料的生意也干了有14年,“其實我打心眼兒里也不想做這個,從2009年起就試著轉型在網上賣家俱,現在已經徹底告別過去了。”史彬說,現在的大眾村,90%以上的人都在做電商這種“干凈生意”。年過六旬的老黨員邱永信是大眾村第一個搞廢舊塑料加工的,也是第一個轉行做板式家具和網絡經營的。“起初很艱難,一個月銷售只有幾塊錢,現在一年銷售額能達到2000多萬元,37人跟著我干,生意好得很。”他說。
不破不立。摒棄了污染大、賺錢少的廢舊塑料產業,轉型從事輕松干凈且“來錢快”的電商產業,實現了產業和生態的雙重轉身。到2017年,耿車鎮電商交易額突破30億元,超過了該鎮當年的地方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耿車之變,正是宿遷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轉型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
作為首批“兩山論”的創新實踐基地,宿遷市泗洪縣也在生態建設上不遺余力,力圖治污還綠,建設美麗泗洪。今年以來,該縣全面動員,舍得投入,系統推進實施綠水青山專項行動“五大工程”,即百河千渠環境整治連通工程、造林綠化工程、美麗鄉村建設工程、鎮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和退漁還濕工程。
以百河千渠環境整治連通工程為例,泗洪縣直面河湖溝渠既往功能衰退、生態惡化、百姓不滿的現實問題,全年計劃投資2.78億元,疏浚11條縣級河道、160條鄉級河道、4171條中小溝渠,配套橋涵等建筑物約2100座。今年春季開始,負責清淤、疏浚的挖掘機如千軍萬馬一般開到了該縣23個鄉鎮的河渠內,項目目前進展順利,一條條河流告別黑臭水體重返水清岸綠,涓涓清流在澆灌稻田的同時也流入到農民們的心坎上。(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