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慶市針對民營企業轉向高質量發展遇到的新問題、新障礙 搭手助力 解憂清障(微觀察)
近年來,“放管服”改革不斷推進,營商環境日趨改善,我國民營經濟快速增長。以重慶為例, 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到237萬戶,占市場主體總數的98.21%。當前,民營經濟在轉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企業遇到不少新問題、新障礙,政府部門關鍵時刻搭手助力十分必要。
護航民企發展,從管理到服務,政府部門觀念轉變是關鍵
“我們被國外企業合同造假欺騙,想做涉外訴訟,在全市都找不著能接手的律師。”前不久,在重慶市委政法委牽頭組織的“政法機關服務民營經濟發展”專題調研中,一家企業提出,民營企業極其需要的法律服務供給,目前不少領域還是空白。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反映,當前商標、專利保護中存在漏洞,搶注商標、微調專利產品尺寸等惡性競爭手段,讓企業維權困難。
重慶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此,重慶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政法機關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針對民營企業反映的對侵權違法犯罪打擊力度不夠、生效判決執行兌現困難、行政審批手續繁瑣等問題,提出了15條舉措。
同時,重慶市工商局印發了《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新發展33項措施》,內容涉及市場競爭秩序維護、商標注冊保護、信用信息公示等。
“更好護航民營企業發展,對政府而言,實現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觀念轉變是關鍵。”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剛說,“政策的‘善治’和‘良治’,對民營企業的發展起著根本性作用。”
減負不僅要降稅費,還要減輕“檢查負擔”、解決判決執行兌現難
“目前,全國各地都出臺措施為企業減負,但減負不應該僅從降低稅費方面著手。維護合法權益難,也是目前民營企業面臨的一個較普遍難題。”陳剛認為,這主要表現在涉及契約和財產糾紛時,民營企業維權難,而且成本較高。
現實中,被執行人難尋、執行財產難找、難查、難變現等執行難題,困擾著不少民企。一些企業向政府部門反映:訴訟、執行時限過長,導致當時提供的可供執行線索失效;對失信被執行人高消費等限制還不夠到位、懲戒力度也不夠。
重慶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出臺的舉措中,提出要加大涉民營企業生效判決執行兌現力度,充分發揮執行聯動、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等制度的作用,確保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民營企業債權及時得以實現。
還有多家企業反映,“檢查負擔”依然較重,不同政府部門分頭檢查,有時嚴重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經營。
對此,重慶市工商局的“33項措施”明確,要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干擾和影響。包括嚴格遵循注冊登記形式審查原則,除特定情形外,不得要求當事人面簽,確需核實真實性而有關人員無法親自到場的,可采取視頻方式確認;探索建立“雙隨機一公開”日常監管機制,除特定情形外,原則上不再對企業開展上門檢查;除舉報和跟蹤性抽檢外,同一年度對同一商標的同一規格型號的商品,原則上不進行重復抽檢。
促進企業提質成長,政府部門主動作為空間還很大。陳剛說:“政府部門應有更多作為更多擔當,比如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對于扶持民營經濟發展依然相當重要。”(記者 王斌來 蔣云龍)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08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