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誠信度從10%提高到60%”,這是金融活水“流進”鹽池后,脫貧攻堅戰場中的一個剪影。而這個數據,除了第一眼看到的顯性增長之外,還將為鹽池的長遠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如果說精準定位灘羊產業是鹽池縣脫貧攻堅邁出的關鍵一步,那么將金融血液引入產業肌體、打通“任督”二脈,則是其“脫貧鏈”上的關鍵一招。
說起鹽池縣王樂井鄉曾記畔村,人們自然會想到村黨支部書記朱玉國,想到金融扶貧。一人、一村、一模式,在脫貧攻堅戰中“攜手”征戰沙場,突圍出一條新路。
在曾記畔村村部,兩塊大招牌格外引人注目,一塊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豎立的信用村招牌,一塊是黃河農村商業銀行豎立的金融扶貧示范村招牌。能讓兩家銀行同時在一個小村莊豎立招牌,曾記畔村不簡單!
曾經的曾記畔村,“吃水沒源,走路艱難,三年兩旱,口袋沒錢”,不管怎么形容,都繞不開一個“窮”字。曾記畔村的脫貧奮斗史從1996年拉開序幕,先是解決吃水難、行路難,到2006年,村民人均收入“把鍋底舔干凈”也才2400元。同樣是2006年,曾記畔被國務院列為“互助資金”試點村。此后十年,從黨員帶頭探路、零星村民跟著干,到全村百姓爭先恐后搶著參與,曾記畔村打通了金融和農戶之間的“最后一公里”,把金融血液“引流”到產業肌體里,在農戶心里激起了“一池春水”。為確保將貸來的“一分一毛”用到實處,朱玉國提議黨員與貧困農戶結隊幫扶:買羊,幫扶黨員要親自監督,直到羊進圈;買農機,也要兩眼看著農機進到農戶家里。
憑著良好的信用,曾記畔村村民貸款逐漸發展成了零手續,大家開玩笑說貸款“刷臉”即可。但朱玉國還是給村民設了門檻,對貧困戶進行評級授信,依據個人誠信和家庭情況劃定貸款額度,有效避免了盲目貸款,降低了“無錢還”的風險。
村民張國定,曾在一次車禍中,耗盡了家產不說,還欠下大筆外債,就連給在外上學的女兒寄500元生活費,也要設法去借高利貸。村上有了“互助資金”后,張國定貸款購進了一些基礎母羊,年年滾動發展。至2017年底,張國定不僅還清了外債,還蓋起了新房,年收入十多萬元,被評為“五星級”信用客戶,銀行貸款還款輕松自如。
截至2017年,曾記畔村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貸款額度從428萬元增長到4893萬元;灘羊養殖從3000多只增長到1.3萬只;村集體經濟收入從零到3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從2400元增長到9249元。
2012年以來,鹽池結合產業發展在全縣農村大力推行金融扶貧,使其落地生根、全面開花,無數個“張國定”、數十個“曾記畔”在金融血液的滋養下,脫貧致富,改寫人生。
市場強大的黏性將農民、產業、金融緊緊粘在一起,引導教育他們,也回報塑造他們,在“一貸一還”的良性循環中,灘羊等致富產業日漸騰飛,村民誠信日日沉淀,并融入生命骨血。
金融助力下的鹽池脫貧路徑,也為其下一步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借市場之手規范農民行為、激發內生活力,養成風險意識,打牢誠信基礎,形成爭相致富的氛圍,為全面小康社會積攢了充沛的能量。(海 棠 文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