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是從浙江產生并發展起來的。浙江縣域經濟發達,特色小鎮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大部分特色小鎮都是原來的小鎮,都有特色產業作支撐。但是西部縣域經濟落后,具有特色產業支撐的小鎮極少,新建的特色小鎮大部分都成了“吃飯小鎮”,沒有特色產業支撐,大都面臨著關門倒閉的風險,不可持續。涇河新城茯茶小鎮雖然是新建的,但是有茯茶產業作支撐。茯磚茶是涇陽的特產,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茯磚茶工藝復雜,有三不制之說,“離開涇陽水制不了、離開涇陽人制不了、離開涇陽氣候制不了”,是無法復制的硬條件。茯茶具有“消惺肉之膩,解青稞之熱”的功效,被譽為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生命之茶”。我國西北少數民族的食物是牛、羊肉和奶酪,有“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習總書記曾用茯茶招待英國梅首相。涇河新城建設茯茶小鎮,首先是為了發展和振興茯茶產業。然后依托茯茶產業的生產銷售,靠著茯茶的名氣和吸引力,帶動了餐飲、娛樂等旅游業的發展,從而使茯茶小鎮成了大西安北部的一個熱點。茯茶小鎮為特色小鎮的發展提供了經驗和示范,特色小鎮不能一窩蜂地建設。
陜西是我國最早的茶葉產地,紫陽富硒茶是最早的貢茶。茶馬古道產生在陜南,茶馬古道是拿茶葉換馬,馬是當時的戰略物資,相當于現在的飛機大炮,漢、唐沒有。茶葉從紫陽出發,運到西鄉茶鎮集散,再向西運到略陽煎茶嶺,累了煎一壺茶休息休息,然后翻過秦嶺到西北以至中亞換馬,換回來的馬在西鄉牧馬河養肥,最后從子午道送到長安。這才是真正的茶馬古道,是官道,但被云南馬幫的民間商貿通道搶先宣傳出去了。唐以后國都東移了,茶馬古道也就衰落了。但明清到民國涇陽茯磚茶發展起來了,茶馬古道又興起了,除銷往西部各省區和中亞各國,更遠銷俄羅斯、伊朗等國家。解放后,由于國家整合黑茶生產,茯茶轉移到湖南安化了。現在,涇河新城建設茯茶小鎮,帶動茯茶產業重新發展起來,還可帶動陜南原料茶葉的發展,使陜西真正成為茶葉大省。陜西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區,西安是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西咸新區涇河新城茯茶小鎮未來可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茶葉生產交易的中心。涇河新城與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共建文創產業研究基地,打造絲綢之路茯茶文化溝通交流的平臺,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發展。(作者系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