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其實就是各國首先建設各自國家的國內段,然后通過互聯互通才叫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但是前些年我們老在為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俄羅斯等國家建,而把我們自己的建設忘記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通道是亞歐大陸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點在西部,實際就是從陜西到新疆的西北段,中歐班列大部分都是從西北段出境的。
在西北段,陜西的產業結構主要是高新技術、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國防科技等先進制造業,甘肅主要是蘭煉、蘭化、蘭鋁、金昌、白銀、酒鋼等原材料工業,新疆主要是石油、天然氣、棉花、瓜果等采掘工業和農牧產業。中亞、西亞國家和新疆的產業結構相似,也都是石油、天然氣、棉花、瓜果等採掘工業和農牧產業。從東向西產業梯度在不斷降低,而且產業是互補的,因而會形成一條繁榮的絲綢之路經濟帶。
目前,國際段還不暢通,一是車不同軌,二是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議和國際貿易便利化協議還未簽署,要車同軌和所有國家達成共識、簽字化押得有個過程。我們要趁此機會建設好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北段。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等到車同軌了,國際道路便利化協議和國際貿易便利化協議簽署了,我們就能大規模走出去了。如果不做好準備,不加快發展,即使車同軌了,國際協議簽署了,我們還是不能大規模走出去。中歐班列開的最早的是渝新歐,開的最遠的是義烏的中歐班列,而不是我們的長安號,只是去年我們才開始追趕超越上來。
陜西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先進制造業中心。要面向大西北,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原來我建議陜西要打造六大中心,但陜西偏偏把最主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給去掉了,變成了五大中心。我們的長安號運輸的主要是外省貨,而不是陜西的。我們的觀念還不如當年的張騫,張騫都知道把絲綢、茶葉、瓷器、漆器、鐵器等當時的先進制造業產品運到西域各國,換回來胡椒,胡桃、胡豆、胡蘿卜、胡馬等農牧產品。現在我們在大西北卻看不到陜西產品。
西北是陜西的傳統市場,陜西和西北各省區有著傳統的協作關系,我們要重建當年的合作機制,西北五省區要抱團發展。只有我們發展了,經濟上臺階了,和中亞、西亞形成發展梯度了,才可能大規模走出去。現在“一帶一路”走得最好的是東部而不是西部,霍爾果斯是向西開放最大的綜合口岸,商品琳瑯滿目,但大量的商品是浙江的、義烏的,而不是陜西的,因為他們先發展了一步。因此,陜西應當把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北段建設提到戰略高度,打造西部大開發的升級版。(作者系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