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參加全國兩會的我省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圍繞如何提振實體經濟,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等話題,積極建言獻策,展開熱議。
提質增效
讓實體經濟更好服務新發展格局
大宗商品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中樞,發展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服務能有效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全國人大代表、邁科集團董事局主席何金碧,結合企業所在的有色金屬大宗商品領域提出:“一方面,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服務可以讓更多資金支持真正有金融需求的企業,為企業縮短資金周轉期,有效促進大宗商品流通;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應用,在客戶服務、市場推廣、信貸審批等領域,推動金融與產業端的融合共生、協同創新,擴大供應鏈金融的應用范圍,提高供應鏈融資效率,加大供應鏈金融風險防控,以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促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有效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何金碧建議,在產業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方面,可加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同金屬產業的深度融合,建設一批智能礦山、智能工廠,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同時,還要加大推進金屬新材料研制應用,充分發掘金屬制品在高速鐵路、電力裝備、5G、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應用,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國防科技工業等重點領域對高精尖金屬制品的需要,努力使創新真正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激發活力
讓實體經濟推動新就業形態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在落實助企紓困政策的同時,加大力度推動相關改革,培育更加活躍更有創造力的市場主體。
“企業是創造就業的主體。只要有企業,就會有就業崗位;企業實現發展,就業就會增加。要采取切實有效舉措為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形成穩就業保民生的長效機制。”全國政協委員、西安艾爾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楊正國表示,如今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職業種類日趨多樣,成為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力量。為了讓從業者們的職業認同感越來越強,也應該加強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的保護。
楊正國建議,應該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中組建工會,更好地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深度融合
讓實體經濟借科技創新之力躍升騰飛
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科技賦能、創新固本。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更好發揮創新驅動發展作用。這讓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李香菊倍感振奮。她說:“作為促進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十分重要。因此,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要通過不斷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提升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促進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
李香菊認為,推動科技創新改革工作,必須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針對科技創新重要領域和環節的突出問題與瓶頸制約,重點圍繞科技創新能力、活力、動力和環境提出一系列具有高“含金量”的改革舉措。例如,可通過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機制、建立開放協同的創新要素配置機制、尊重科研工作規律、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完善科技人才培養評價和激勵機制等舉措,打好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組合拳”,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更好地推動陜西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