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來自重慶知識產權法庭的法官和西南政法大學的學者一起走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宣傳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知識。新華網發(吳川嬌 攝)
新華網重慶12月4日電(韓夢霖)12月3日,在重慶中元匯吉生物公司的生產園區內,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普法宣傳網絡直播。在12月4日第八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邀請重慶知識產權法庭副庭長譚穎、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學院教授鄧宏光走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通過中國法院網等新媒體平臺聯動直播,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帶領網友參觀了核酸檢測試劑和提取設備的生產技術,了解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同時,法官和專家也用深入淺出的語音,介紹知識產權保護案例和知識產權審判工作開展情況,向網友講述法律服務知識產權保護、服務企業發展的內容。
知識產權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于從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的有益于人民的創造性工作,給予鼓勵和幫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高效便捷的核酸檢測發揮著極大作用,大量核酸檢測試劑能夠快速生產并被運往抗疫所需的前線,這背后也是知識產權創新的成果。直播中,重慶中元匯吉生物公司負責人介紹,2020年疫情爆發之初,該企業研發團隊48小時成功研發出新冠檢測試劑,52天開發出2款全自動核酸提取儀,近半數的全國萬人檢測實驗室用的都是他們的核酸提取試劑和儀器。并且,該企業一直非常注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其自主研發、設計的相關儀器,從內部的結構到外觀的設計,均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
直播中,重慶知識產權法庭副庭長譚穎介紹,申請專利是企業技術成果保護的強有力的手段,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均可以申請專利,根據專利法的規定,企業的專利獲得授權后,未經許可生產,銷售、使用專利產品均構成侵權,并且侵權人的侵權獲利還可以賠償給專利權人。
譚穎還為企業加強品牌戰略支招:首先,多類別注冊,盡可能全地保護公司的經營范圍以及以后有可能涉及的業務,同時做好周邊商標的保護。其次,如果企業有出口產品,可以考慮申請國際商標,避免在境外遭遇商標被搶注的風險。第三,如果有企業未經許可在相同或者類似產品上使用了已注冊商標,將構成商標侵權,屆時企業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維權。
在直播中,企業負責人表示,該企業也非常注重商業秘密的保護,劃分涉密區域,成立了專門的商業秘密執行小組,對研發成果進行全方位的保護。
對此,譚穎介紹了重慶知識產權法庭近期審理的一個案件,企業僅僅和員工簽訂了保密協議就據此主張員工接觸的所有技術資料都是商業秘密,結果法院最終判決企業敗訴。因此,她提醒,技術秘密要采用合理的保密措施才能被認定為商業秘密,企業應該注意采取切實措施對涉密資料以及生產現場進行保密,比如設置門禁權限、視頻監控、物理隔離等,針對具體的技術文件、技術人員和高管進行特殊的約定,制定職工在離職和轉崗時技術資料、載體移交的保密手續等。
“只有當事人自己重視的東西,法律才會給予相應的保護,商業秘密保護表現得尤為明顯。只有當事人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才可能避免商業秘密被其他人獲取和利用。”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學院教授鄧宏光表示。
12月3日,來自重慶知識產權法庭的法官和西南政法大學的學者一起走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宣傳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知識。新華網發(吳川嬌 攝)
近年來,重慶法院進一步加強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注重線上線下相結合進一步拓展普法方式、提升普法效果。新華網發(吳川嬌 攝)
重慶知識產權法庭副庭長譚穎在直播中向網友普及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律知識。新華網發(吳川嬌 攝)
圖為直播中,企業技術負責人介紹企業的相關產品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情況。新華網發(吳川嬌 攝)
法官上直播,普法也有了“新姿勢”。新華網發(吳川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