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
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陜南漢江(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 趙晨攝
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 劉強攝
11月15日,位于榆林高新區的蘭州石化長慶乙烷制乙烯項目在全力生產(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 趙晨攝
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文化強省建設邁出新步伐、高品質生活再上新水平……在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征程上,陜西勇毅前行。
2021年11月召開的中共陜西省委十三屆十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陜西省委關于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再接再厲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意見》,意義重大,舉措扎實。新的一年,在我省兩會上,高質量發展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大家結合自身行業領域和關注重點,紛紛建言獻策。
推進秦創原建設
注入澎湃動力
秦創原是省委、省政府為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量身定制的一個以平臺為支撐的區域經濟重大發展舉措。
“從‘設想規劃’到‘落地實施’穩步推進,這一重大發展舉措正以改變要素條件、組合形式、配置效率等方式逐步優化我省生產函數。”省政協委員、陜西金融控股集團董事蒲小川說。
如何更好地推進秦創原平臺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作為金融工作者和秦創原實踐的參與者,蒲小川建議,構建起包含宏觀戰略、中觀思路和微觀措施的系統解決方案,將“政、產、學、研、金”有效協同,實現高水平循環。設立科技創新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分別為創新鏈解決共性及關鍵技術問題、為產業鏈解決工程化技術和產業培育問題。實踐表明,科創體系必須要解決發明人、轉化人和投資人的定位和協同問題。在我國科創體系中,經過多年積累,發明人和投資人比較成熟,轉化人角色相對缺失,在實踐中常由技術經理人承擔,但技術經理人定位偏低,應以科技投行統領,真正賦予其科創體系“價值發現、價值培育、價值實現”職能。這樣,在我省科創體系中,發明人、轉化人和投資人協同配合相得益彰,在新型科創體制牽引下,一定會奏出動聽的科創“交響樂”。
推動“雙鏈”深度融合
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
“十四五”時期是陜西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
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效對接,集中力量做好創新驅動這篇大文章,努力加快高質量發展,是陜西必須擔負起的使命責任。
推動“雙鏈”的深度融合,也是省人大代表、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在本次兩會上關注的話題。
裴成榮表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科技與經濟良性互動關系,加快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將成為陜西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推動陜西由“引進、吸收、再創新”的發展模式向自主創新的發展模式轉換,打造技術供需均衡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對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根據調研的具體情況,裴成榮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完善雙鏈式“鏈長制”制度,發揮“鏈長”對資源和要素的組織協調作用,明晰“鏈長制”的行政邊界,更好引領“雙鏈”融合;做實“雙鏈”對接的平臺載體,如發揮企業、高校、院所優勢搭建橋梁,謀劃建設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開展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和聯合攻關,也可探索建立跨地區的創新發展聯盟,推動城市間共同設計創新議題、互聯互通創新要素、聯合組織技術攻關,支持區域互動互補發展和錯位發展等;建設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優化“雙鏈”互動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高創新要素配置效率;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釋放創新要素配置潛能。
支持文化產業發展
推動文化強省建設
擁有豐富文化資源的陜西,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也離不開文化產業的發展。
2020陜西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合作峰會召開、陜西省《打造萬億級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專題研討會召開……近年來,陜西不斷推動助力文化產業保護與發展。據了解,2021年陜西投入13億元支持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讓豐富的文化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助力高質量發展,陜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文化產業實現大繁榮、大發展。如今,文化主體不斷壯大,文化項目增多,文化產品層出不窮……作為文化大省的陜西,正在向文化強省不斷邁進。
省人大代表、千陽縣秀萍刺繡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秀萍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西秦刺繡”的傳承人之一。今年兩會,文化產業發展也是她關注的話題。
“刺繡產業已成為帶動千陽縣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產業。”根據長期從事刺繡產業的實踐,王秀萍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提出建議,進一步強化基礎建設,擴大宣傳影響力,建立壯大年輕化、專業化、有活力的非遺傳承人隊伍,充分發掘整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提升文化產品內涵,打造更具影響力和品牌號召力的文創產品。
“我們將繼續推動千陽刺繡產業快速發展,為寶雞市乃至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傳承與保護,為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助力高質量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王秀萍說。(記者 王佳偉 劉曌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