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省人大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話抗疫——
疫情防控科學精準 復工復產有力有序
胡小虎代表建議,在抓好防疫工作的同時,要進一步拿出切實有效措施恢復及發展經濟。
張崗嶺代表說,要從政策機制方面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針對不同區域、不同行業制定相應政策措施,幫助各類市場主體盡快恢復生產經營。
張建華代表說,要解決企業復工復產的問題,加強企業與銀行的溝通,盡快開展銀行與企業對接,解決企業資金問題。
“政府要幫助企業盡快復工復產,針對不同企業、不同情況,量體裁衣制定有關政策,避免‘一刀切’,解決好企業人員流動、開工復產問題。”金欽法代表說。
王鳳香代表建議,加強對疫情分區分級防控的督導落實,不搞“一刀切”和簡單化,加強分類指導、統籌安排,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暢通經濟社會循環,努力讓人民群眾過一個祥和的春節。
謀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再接再厲譜寫新篇
王育選代表建議,加大對閻良區(航空基地)航空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深化閻良與中航集團對接,在聚合國防軍工、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動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
“緊緊扭住項目建設不動搖,牢牢抓住招商引資不松勁。”林梅代表建議,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創建。
李九紅代表說,要謀實謀準項目,推動新開工項目量質齊增,以高質量項目推動高質量發展。
宋滿紅代表建議,建立重大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鏈長制”激勵政策機制和制度。
在創新驅動上,代表們也談了自己的見解。
侯久望代表說,要高度重視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發揮好平臺創新引領作用,真正讓各級政府、各類企業增強創新意識,讓創新有實質性發展空間。
賀建權代表說,以更大力度強化項目建設,以更深層次實施創新驅動,以更實舉措推進產業升級。
陳光明代表說,要貫徹新發展理念,繼續深入推進解放思想和改革創新,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從創新驅動到對外開放,代表也提出了建議。
黃思光代表說,創新體制機制,依托秦創原平臺,構筑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高地,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建議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以點帶面,把開放的要素體現得更為充分。
講民生——
大力保障改善民生 增進人民群眾福祉
郭勇格代表說,希望把農業轉型升級重視起來,想方設法增加農民收入,采用訂單式的方法,推動農業產業化,加大農民工技能培訓,暢通勞務輸出渠道,維護農民權益;緊抓糧食安全,推廣先進農業實用技術,藏技于農,突出體現土地流轉、種糧大戶培育、規模化生產重要性;適當提高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考核權重。
“希望建立健全以政府為責任主體的托育管理體系,及早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盡快將托育服務納入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制定托育行業規范化標準,結合各地實際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托育服務模式。”李小艷代表建議。
田應強代表說,希望加快城中村、老舊社區改造,提高網格化、信息化治理能力管理水平。
周敏代表說,希望加快“農業+教育”政策細則的出臺速度,推進農業學研基地建設,通過讓學生直觀體驗和感受農業生產,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
吳維強代表建議,加大對略陽縣“藥食同源”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助推漢中打造優質綠色農產品基地,提升特色農業產品附加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希望加大對陜茶產業的支持力度和宣傳推廣力度,把陜茶產業融入到鄉村振興并提升到新高度。”曾紅梅代表建議。
李金斗代表說,希望高標準農田建設指標多向安康傾斜;簡化農村小微企業項目審批環節和手續,提高效率,優化服務。
議環保——
建設生態文明 守護綠水青山
秦嶺周邊縣區如何走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之路?鄭紅丹代表建議,應肯定生態環保治理成效,支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試點工作,建立健全省級綠色發展財政獎補、生態資源產權交易、生態產品價值考核等機制,在綠水青山間定調發展底色。
“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思路,推動黃河流域淤地壩工程及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封杰代表說。
張勝利代表建議,應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構建黃河中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魏穩柱代表說,應以全省水利重點項目建設為統領,加快建設水供給保障、水災害防御、水生態治理、水資源監管“四個體系”,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推動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王曼華代表建議,積極推廣米脂縣高西溝村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模式,推動黃河流域淤地壩工程及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大力推進榆林南部山區和渭北“旱腰帶”生態恢復治理工作,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記者 鄭斐 王佳偉 孫鵬 劉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