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把創新驅動作為主攻方向,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如何鞏固壯大實體經濟、助力高質量發展,成為參加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的代表們關注的熱點,大家積極建言獻策。
錨定創新 做強做優實體經濟
“我們把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不斷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持續增強經濟支撐能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5月27日,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安康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羅武俠在同記者交流時表示。
5年來,安康高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0.8%、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9%、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8.9%,綜合質效和持續創新力、結構優化和產業價值鏈等核心評價指標,位居全省國家高新區前列。
“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高新技術產業,要用政策給予全生命周期保障,增強企業內生動力,激發創新活力。”羅武俠告訴記者,為了降低企業的投資成本、縮短建設周期,安康高新區建成標準化廠房,為企業量身定制不同類型的產業用房及功能用房,同時實施裝修補貼、稅收獎補、租金減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羅武俠說:“我們出臺50條獎惠人才新政,包括職務發明成果轉化收益最高90%獎勵科研人員、人才優質創新項目給予最高1000萬元科研補貼和5000萬元項目資助等,真金白銀支持人才創新創業。”
優化營商環境,對于增強企業發展信心和底氣、釋放產業動能十分重要。羅武俠表示,要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聚焦企業發展難點、痛點問題,辦實事、解難題。
下一步,安康高新區將深入貫徹落實省黨代會精神,把發展產業特別是實體工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硬基石”,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和產業扶持強度,推進光電科技、鋰電新能源、生物醫藥等8條產業鏈做大做強。(記者 甘甜)
綜合施策 培育企業發展壯大
鞏固壯大實體經濟,重在穩企業。“只要有利于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的政策,都要抓緊出、早兌現。”5月27日,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城固縣委書記胡新利說,“民營經濟幾乎占據城固經濟‘半壁江山’。我們綜合運用政策,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助推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胡新利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城固縣實施8個專項行動,涵蓋數字賦能、融資服務、人才招引等方面,將有效破解當前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問題。
“我們大力扶持‘個轉企’‘小升規’,鼓勵符合條件的個體工商戶轉企,并一次性獎勵5000元;在省市獎勵基礎上,對首次‘小升規’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胡新利說。
做好“金融輸血”,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對于扶持民營企業發展至關重要。胡新利告訴記者,城固縣通過召開政銀企座談會等方式,了解企業融資需求,幫助企業落實貸款;發揮好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及紓困資金作用,為有發展前景但不符合抵押擔保貸款條件的小微“三農”企業提供融資擔保和應急貸款。
如何降低企業運行成本,讓民營企業“輕松上陣”謀發展?胡新利說,城固縣公布涉企收費清單,落實了一系列減稅降費優惠政策,為個體工商戶、中小企業減退電費,減免國有房屋租金,減輕企業負擔,提振企業發展信心。(記者 甘甜)
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高質量發展
農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5月27日,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潼關縣金橋現代農業園區聯合黨支部書記王新軍在同記者交流時說。
經過十余年發展,金橋現代農業園區已建成軟籽石榴生產基地6000余畝,年產值4000萬余元;帶動發展規模化種植企業6家、村級扶貧產業園16個、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園10個,為發展農村經濟注入了新動能。
新時代如何抓好農業產業發展?作為在農業領域深耕多年的基層代表,王新軍認為,要加大科研資金投入,同時鼓勵社會資金流向農業科技。要加強人才專家隊伍建設,通過校企對接合作、專家下鄉等方式,推動人才投身農業研發工作。要突出產業園區的產業帶動作用,提升區域農業綜合實力。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報告部署的重點任務,讓王新軍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他表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金橋現代農業園區正積極整合各類生產要素,推行“畜沼果游”綠色現代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積極推行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帶動更多農戶增加收入。 (記者 屈荔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