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態系統是一部定置在生態空間上的生態“永動機”。秦嶺、黃河、長江是大自然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特制的生態“永動機”。生態空間上的一草一木、一鳥一獸,聚成群、串成鏈、織成網,萬千物種組合在一起,完整構建了生產生態產品、提供生態服務的“永動機”。大自然締造的生態“永動機”,無比機巧、無限靈妙。掏挖、損害生態空間上的草木、鳥獸,直接導致大自然原裝的“永動機”失靈、癱瘓、散架、熄火,生態生產力大幅度減損,直至歸零,由此帶來諸多生態危機、生態傷痛。生態保護與修復,就是保護構成“永動機”的草木、鳥獸,就是恢復“永動機”的生態生產力。綠到深處方是青。高質量的生態“永動機”,必定有著深綠色的外表。深綠之路,就是生態“永動機”高質量發展之路。
面向未來理論創新,立定當下治理實踐。《深綠之路——生態空間理論與治理實踐》全面敘述了生態空間治理、生態系統管理、生態保護修復的故事。也可以形象地說,這是一部關于生態“永動機”構造、原理、保護、修復、管理的故事集、說明書。
面向未來,做好當下。沒有未來的當下是一盤沙。人是制造不出來的,只有自然締造了永動機。我們所掌握的真理是存在于太陽系的真理。若是離開了太陽系,人類所認知的全部真理,一個也不存在。太陽系永久存在,這是人類的真理成為真理的必要條件。只要太陽系還存在,生態“永動機”就會真實存在、持續存在。
生態“永動機”生產了生態產品、提供了生態服務。2018年國家機構改革后,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四大自然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空間這部巨大的生態“永動機”,已集中于新組建的林業部門統籌治理。目前,人們對生態“永動機”的結構、功能及其生產生態產品、提供生態服務的機制、實現形式尚缺乏必要的認知。面對全新領域全新時代,知識恐慌、本領恐慌,總有點盲人摸象的困惑之感。要走上陽光大道,尚須艱難時日。
2023年6月28日夜作于磨香齋,30日修定。(黨雙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