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決策網訊 11月16日,初冬的山區小城鎮巴縣寒意襲人,凌晨兩點,柏建兵接到縣人民醫院神經胸部普通外科緊急醫療援助的電話:一例突發顱內出血神志不清的患者正從鄉鎮轉運至鎮巴縣人民醫院。盡管睡意濃濃,不想離開溫暖的被窩,但他還是在最短的時間趕到醫院參加急診手術,直到天明手術結束,平安將患者送到病房,他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辦公室小憩一會兒。
2023年6月,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精準下沉,為貧困山區醫療事業補短板、強弱項,漢中市三二〇一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柏建兵一行,赴鎮巴縣人民醫院接過第一批“組團式”幫扶專家的接力棒,傾情開展幫扶工作。
責任在身 力爭做到“重癥不出縣”
2023年10月22日,楊家河鎮59歲患者陳某,在家蓋房子從高3米處墜落,當時就昏迷不醒,頭部血流不止,急診送到縣人民醫院就診,頭顱CT檢查發現大量硬膜外血腫,顱骨開放性粉碎性骨折,顱內大量積氣,柏建兵急診為其行開顱硬膜外血腫清除術及粉碎性骨折復位術,手術從晚上10點做到凌晨2點,術后患者順利康復出院,體現了“組團式”幫扶鎮巴的合成作戰能力,為山區人民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醫改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同樣在10月22日這一天,58歲患者鐘某,夜間因天黑騎自行車時不慎摔傷,當時就昏迷不醒,被路人發現后通知家屬送往縣人民醫院,頭顱CT發現廣泛腦挫裂傷及顱內大量出血,因患者有慢性腎功能衰竭病史,合并貧血及血小板減低等問題,手術風險很高,但家屬積極要求手術,才完成上一臺手術不久的柏建兵,不顧疲勞與艱苦,于凌晨4點為患者行開顱去骨瓣減壓及顱內血腫清除術,清晨8點半手術才結束,術后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平穩,轉入ICU繼續治療。
面對患者家屬的感激,他說:“我是一名幫扶醫生,救死扶傷是我的本職,幫助山區力爭做到‘重癥不出縣’是我的責任。
使命扛肩 手把手傳幫帶
“如果患者術后出現出血等并發癥,緊急治療措施有哪些?”在查房過程中,柏建兵不忘考帶教的學生,他想抓住一切可能機會,快速提升基層醫院醫師能力和水平。
“柏老師的到來,為我打開了神經外科診療眼界,增加了新的診療手段,同時,從他身上,我看到了醫生這個職業賦予生命的意義。”他所帶教的學生吳青松說。
醫院的長足發展關鍵還是在人才,培養一支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神經外科手術團隊,讓當地群眾享受優質醫療才是“我幫扶工作的真正價值。
還沒到鎮巴縣幫扶之前,柏建兵通過第一批幫扶專家,深入了解神經胸部普通外科的發展及醫療技術開展情況,積極與科室人員溝通交流,制定出一系列符合科室實際的制度及診療流程,從根本上提高科室的整體實力。同時積極開展以“腦外科急危重癥搶救”為特色的醫療技術,發揚“三甲”醫院“手把手”“傳幫帶”的優良傳統,通過手術示教、教學查房、學術講座、疑難病例討論、病歷內涵質量指導等形式夯實科室“三基三嚴”培訓,帶領當地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廣泛開展腦出血、腦挫裂傷、硬膜下血腫、腦干出血等腦科急危重癥患者的術前評估、手術流程優化、術后管理等工作,成功地挽救了山區多名危重腦外傷患者的生命。
“4個月來,共接門(急)診患者250余人次;住院患者 169人次;培訓科室醫務人員15次;教學查房20人次;開展腦血管造影手術12例,腦出血錐顱置管引流術15例,腦出血開顱手術4例;疑難病例討論15例,開展經橈動脈腦血管造影術新技術1項……”素雅的筆記本里,記錄著他在“組團式”幫扶中取得的一個個成效。
在幫扶期間,柏建兵和其他幫扶醫生一起,積極履行“組團式”幫扶責任與擔當。深夜,無數次在夢鄉中被喚回醫院無悔前行;呼吸機旁,忍饑挨餓搶救病患;無影燈下,用靈巧的手指延續生命的永恒,無怨無悔的把先進理念和精湛業務知識融入鎮巴縣人民醫院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各個環節,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使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大幅攀升。他還積極參于鎮巴縣中小學體檢、下鄉義診等活動,為助力健康鎮巴奉獻自己微薄之力。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柏建兵和他的幫扶戰友,始終把“組團式”幫扶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民生工程,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全力幫助縣人民醫院補齊發展短板,在山區小城書寫出一個個感人的幫扶故事。(供稿:梁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