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也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誕生地。
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舊址座落于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山南麓的龍灣山,因其在老百姓心目中享有很高威望,時至今日,當地群眾仍親切地稱之為“法院山”。
1935年中央工農紅軍長征到達陜北,1937年1月,黨中央進駐延安,1937年7月12日成立了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在邊區的13年間,由于戰爭等原因,法院院址曾先后搬遷了7次。
邊區高等法院成立之初,當時內設審判法庭、書記室、看守所,后來逐漸擴大,內設檢察處、刑事法庭、民事法庭、書記室、秘書、總務科、生產科、看守所等8個部門,看守所下設警衛隊,各縣鄉設立縣裁判員、鄉調解員。歷任院長有謝覺哉、董必武、雷經天、李木庵(代)、王子宜(代)、馬錫五。管轄延屬、關中、綏德、慶環、隴東、三邊6個專區1個市30個縣的司法工作。
13年間,邊區法院建立了一整套適應戰時需要的從立法到司法、從實體法到程序法、從審判機關設置到審判人員任用的全新的人民司法制度,創造了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為廣大邊區所推廣、為新中國繼承弘揚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審理了一批引起強烈反響的重大典型案件,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社會效果。如影響深遠的黃克功殺人案,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肖玉壁貪污案,體現了黨中央從嚴治黨、反腐倡廉的決心;馬錫五審判的封捧兒婚姻案,保障婚姻自由,被改編成戲劇《劉巧兒告狀》,流傳至今;同時,創立了以勞動和學習教育改造罪犯的全新的獄政制度,總結出“黨鴻魁經驗”,為維護邊區政權穩定,推動民主與法制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現在的陜甘寧邊區審判史陳列館,是在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禮堂基礎上恢復重建。展覽內容分為“西北根據地的形成及司法制度的雛形” “陜甘寧邊區政府的成立及司法制度的建立”等六大部分。陳列館共展出各類文物和展品百余件。陜甘寧邊區人民司法的歷史創造,成為新民主主義法制的典型代表和新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主要來源,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了重要歷史經驗,奠定了新中國司法制度的基石。
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人民司法優良傳統薪火相傳。如今的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舊址已成為 “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全國法院系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等,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延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新一屆黨組正以爭做新時代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傳承人為己任,以爭創馬錫五式人民法官、人民法庭活動為載體,深刻領會“把屁股端端地坐到老百姓這一面”的時代價值,以非我莫屬、舍我其誰的責任意識和歷史擔當,將紅色司法基因嵌入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具體實踐中,努力探索形成具有鮮明紅色印記和傳承人民司法優良傳統的審判執行“延安實踐”。
作者:陜西省延安市中級人民法院 惠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