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新質生產力成為一個流行的熱詞。這是智業社會替代工業社會發出的雷鳴聲。
生產力是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是知識與技能綜合運用的結果。從質量互變規律出發,知識與技能增長到一定階段,就會推動生產力發生飛躍,由量變引起質變,產生新的生產力,也就是新質生產力。
有史以來,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發生新的變化。截止目前,至少已經發生了三次重大質的變化,也是生產力的三次大飛躍。目前,智業興起,農業、工業、服務業正在加速智業化。
第一次質變是農業革命,形成了農業生產力。從長期的采集狩獵活動中,人們與野生動植物打交道,積累了有關動植物經驗,形成了食物偏好。人們最先馴化了狗,狗跟隨人狩獵,提高了狩獵效率。之后,又相繼馴化了小麥、水稻、小米、黃米、玉米、土豆,馴化了山羊、綿羊、生豬、黃牛、水牛、馬、驢、駝……開辟了農場、牧場、漁場,形成了農業生產力。人類的食物鏈發生了根本變化。自然生態系統生產力即生態生產力,亦即“元生產力”。農業生產力是以元生產力為基礎的次生生產力。在次生生產力中,農業生產力排在第一,即第一次生生產力。與元生產力相比,農業生產力就是新質生產力,就是人類利用自然的第一次大飛躍。
第二次質變是工業革命,形成了工業生產力。大約250年前,在農業革命的基礎上爆發了工業革命。機械、電力替代了人畜力,煤田、油田、汽田,電廠、工廠、制造廠,公路、鐵路、航路,航空、航天、航海,學校、醫院、研究所……與農業生產力相比,工業生產力就是新質生產力。農業生產全面工業化,農藝工業化、投入工業化、食品工業化。“電燈電話、樓上樓下”。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空間聚集形態、居住方式、出行方式、交流方式……
第三次質變是智業革命,形成了智業生產力。與農業生產力、工業生產力相比,智業生產力就是新質生產力。目前,我們所說的新質生產力,其核心就是智業生產力。智業革命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工業革命,而是與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并駕齊驅的一次全新的生產力革命。農業的根基是土地,工業的根基是能源,智業的根基是芯片。芯片,不是自然資源,而是人類設計制造的智慧產品。農業革命是利用生物生產力的革命,工業革命是利用自然資源加工制造物品的革命,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都是人類利用自然的生產力革命,而智業革命是一場人類自我利用的生產力革命。從開發利用自然到開發利用自我,這是人類圈生產力發展的最新階段,也是生產力發展的最高階段。
需要指出,在習慣上,人們視農業為第一次產業、工業為第二次產業、服務業為第三次產業。其實不然。服務業可以分立,但其性質是主導產業的附屬產業。有什么樣的主導產業,就有什么樣的、與之匹配的服務業。有人類經濟活動以來,一直就有與之匹配的服務業。在采集狩獵時代,服務業與采集狩獵活動相適應。農業革命是第一次主導產業革命,在農業化進程中服務業也走上農業化之路。工業革命是第二次主導產業革命,與工業化進程伴隨的是農業工業化、服務業工業化,以至所有經濟社會活動的工業化。同理,智業革命是第三次主導產業革命,智業化進程就是農業智業化、工業智業化、服務業智業化,全部經濟社會活動的智業化。農業、工業、智業是三次主導產業革命,與之相匹配,服務業也發生了三次革命。
傳統生產力是雙刃劍,具有兩面性。經歷農業、工業兩次革命后,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人類福祉大幅度改善。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農業、工業生產力有缺陷,甚至是危害“元生產力”的嚴重缺陷。這一嚴重缺陷,就是利用與浪費同在,發展與污染并行。人類從生態空間中開辟出農業空間,從生態空間提引灌溉水,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水循環,而農業灌溉科技含量低,灌溉水留用少、損失大。與灌溉水一樣,工業肥料、農藥、薄膜有效利用率也只有三分之一,大部分排放在環境之中,造成土壤污染、水體污染。同樣,工業、服務業在利用自然資源的時候,亦是既有利用又有廢棄,在帶來人造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這如同是治療疾病,一方面治愈了患病組織,另一方面又影響了健康組織,造成了難以置信的附帶傷害。過度發展與過度治療一樣,也是生態-人體健康的一大殺手。農業、工業生產力是自然利用力,也是自然損害力、環境破壞力,有所得必有所失,這多少有些諷刺意味。
智業是利用自然,也是保護自然。大家知道,GDP是測量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綜合數,同時,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揮棒。然而,GDP只算計了自然利用成果,沒有算計自然損害后果。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農業、工業生產力發展過程中,人的一方受益,自然一方受損,這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于自然而言,農業、工業生產力都是“魯莽的生產力”。這一復雜而尖銳的問題,只能留給智業革命來解決,讓“聰明的生產力”——智業生產力來完成。廢棄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農業智業化、工業智業化、服務業智業化,將極大提升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極大降低廢棄率和排放量、極大消除自然損害和環境污染。事實上,在生態環境上智業已有卓越的表現。各行各業推進智業化,帶動了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生態修復。人們更多的關注手機為生活帶來的便利,并沒有觀察到手機帶來的環境效益。手機是典型的智業產品、智能終端。以手機進行的線上活動,替代了無數線下活動,節約了線下物理空間、物質資源。以手機對物聯系統的操控,提升了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了環境損害。智業,可以承載更多的人類活動。智業化,既是數字化,又是綠色化。
智業是數字生產力,也是綠色生產力。農業生產力、工業生產力、智業生產力是三大不同“質”的生產力,也代表著人類利用自然的三個歷史階段。農業生產力、工業生產力只有人類圈利益,沒有生物圈協同理念,具有粗放增長、簡單擴張性質,偏重于利用自然資源、增進人類福祉,推動人類圈增長。智業生產力將人類圈置于生物圈之中,具有精致節制、收斂納藏性質,既謀劃利用自然資源之“所得”,又兼顧生態環境之“所失”,既實現人的利益最大化,又實現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利益最大化,推進人類圈與生物圈協同演化。智業生產力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產力。
智業是新質生產力,也是新智生產力。人腦也是“自然”。人腦有了新的知識和技能,推進利用自然的生產力發展邁出新步伐,進入新階段。與動植物打交道經驗積累的結果,推動了種養業發展。科學發現積累的結果,推動了加工制造業,以及服務業工業化。自然與人文知識大融通的結果,推動了智業革命,形成了21世紀的新質生產力。每一個階段的新質生產力,都代表著一個階段的知識與技能運用的綜合成果。智業生產力代表21世紀人類生產力發展的最新階段,也是最高階段。
芯片,就是“腦片”“智片”。每一個芯片,就是一個智業化的大腦切片。農業生產動植物產品,為人體提供了食物,工業生產制造業產品,延伸人的體力,智業生產腦片產品,延伸人的腦力。可見,智業在復制大腦,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有多少個芯片在運行,就是多少個大腦片段在工作。不計其數的腦片在幫助我們工作和生活。芯片的功能越來越強大,意味著生產制造出越來越大的腦片。大腦是最神奇的造化,自然界只是物種繁衍時復制再造了大腦。智業復制腦片只是開始,復制全腦才是終極目標。從復制腦片到復制全腦已為期不遠,人類文明發展將邁入最高階段。
芯片是智業之基,時代之錨。智業的關鍵是算力,算力的關鍵是芯片,芯片代表著科技優勢,是關鍵的關鍵。1958年,杰克·基爾比發明了第一塊集成電路IC,只有1個晶體管和其它的組件。后來的人們認識到,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塊“芯片”。1961年,人們只能把4個晶體管置入1個硅片。2022年,可以在1個芯片置入118億個微晶體管。目前,全球每年設計制造1萬億芯片。一部智能手機上百芯片,一輛電動汽車上千芯片。21世紀人類圈,無論工作還是生活,芯片已無處不在。經濟發展、社會運轉,芯片須臾不可缺。
算力就是生產力,芯片決定競爭力。算力即芯片計算能力,是智業時代核心生產力。美國供給了90%的全球算力芯片。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加速涌現,全球算力爆炸式增長。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居全球算力“五強”。美國和中國為全球算力“雙雄”,分別占全球算力的31%和27%。全球基礎算力美國占35%、中國占27%,智能算力美國占15%、中國占26%,超算美國占30%、中國占20%。芯片是智業大腦,云計算、大數據是智業軀干。算法、算力,大數據、云計算,既是智業資源,又是智業產品。中國算力供給能力受制于芯片、軟件、系統等關鍵技術。21世紀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都以芯片提供的算力為支撐。經濟增長以算力增長為基礎。21世紀是算力世紀、芯片世紀。各國軍事優勢、經濟優勢,甚至國家的前途命遠,皆與駕馭芯片的能力息息相關。過去是基于鋼鐵的工業之戰,未來是基于芯片的智業之戰。要想成為智業之戰的大贏家,首先要成為芯片競爭的大贏家。
推動智業生產力發展,需要與之匹配生產關系。采集狩獵時代,“獵手”是最基本的社會群體。農業時代,“農民”是最基本的社會群體。工業時代,“工人”是最基本的社會群體。進入智業時代,基本社會群體是“鍵盤手”——操作鍵盤的程序設計師、數據挖掘師、系統管理師,文化創作者、文字編輯者。從“獵手”到“農民”到“工人”再到“鍵盤手”,從土地到食物到石油再到芯片,這是生產力主體之變,也意味著生產關系之變,同時要求治理機制隨之而變。
構建智業治理體系,提升智業治理能力。進入智業生產力新階段,與農業生產力、工業生產力相適應的發展理論,特別是經濟學理論、公司治理機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律制度,可能會一一失靈失效失序。與進入農業化、工業化時代一樣,進入智業化時代,人類面臨新的前所未有的理論難題、治理難題,也是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挑戰。
未來已來,建設智業華夏是比鐵還硬的道理。21世紀發展的制高點是智業,國際競爭的制高點亦是智業。目前,全球智業化浪潮洶涌,智業正在塑造出一個全新的世界。中華家園是人類古老的家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本營,從農業強國到工業強國再到智業強國,必將千帆競發、奮勇爭先,跟跑并跑領跑,成就全球智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區、增長極。
注:本文簡述了時代前沿以及前沿背后的故事。2024年3月2日作于磨香齋。3月4日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