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成果在抽屜里、柜子里放著,是無法變成現實生產力的。”3月2日,住陜全國政協委員啟程赴京參加全國兩會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長期關注科技創新發展和科技成果轉化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拍賣行業協會會長祁志峰有感而發。
“放在抽屜里、柜子里的科研成果”,形象地說明了當前一些高校科研成果停留在紙面的困境,也反映出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兩張皮”的現實問題。事實上,這也是眾多科研工作者和企業家的心聲。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何為新質生產力?從字面意思上看,即有別于傳統生產力的、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產力。“新”即技術突破創新,“質”即產業升級提質,其核心要義就是要“以新促質”。從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到今年多地政府工作報告中密集點題,“新質生產力”已成為當下社會關注度極高的熱門詞。
把“抽屜里的成果”盡快拿出來,讓科研與產業之“手”握得更緊,關鍵就在于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從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到“三項改革”的推進,從推行“揭榜掛帥”制度到組建科技經紀人隊伍,陜西聚焦“兩鏈”融合,政策舉措齊發力,推動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跑”進市場,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面對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升級的新賽道,陜西如何破題?要進一步摸清創新資源“家底”,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掃街”行動,圍繞重點產業鏈遴選出一批補短板、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大科技創新項目,下好產業布局“先手棋”。要搭平臺、暢渠道,將“政產學研金服用”各類創新資源和要素充分聚集,構建企業與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的協同創新機制,不斷增強創新策源和成果轉化能力,進一步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渠道,推動更多科研成果由“智”變“金”。
生產力要“上新”,人才也得持續“上新”。推動更多“高精尖”成果落地生根離不開科技人才挑大梁。要搭建“成長舞臺”,以制度機制的大改革、引才育才的新舉措,讓人才在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間充分地、自由地流動起來。要做好政策“加減法”,在給科研人員“減負松綁”的同時,拿出實實在在的政策資金激勵辦法,讓他們能夠心無旁騖搞科研、腳踏實地攻難關。助力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冒尖”出彩,還要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氛圍,讓各類人才大膽想、敢于闖,積極投身創新創造,向自主創新高地發起沖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