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素稱“美水之鄉”,是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民間文學之鄉。作為傳統農業縣,甘泉縣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指示,深刻體悟“無工不強、無旅不富、無商不活”的道理,用足用好產業、資源、區位優勢,持續壯大食品加工、生態旅游、智慧物流三項產業,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之路。一季度,食品加工業產值增長17%,旅游綜合收入增長22%,智慧物流業產值增長8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
融通“產加銷” 讓“田里糧”進工廠 上貨架
甘泉因水得名、因水盛名,水資源滋養了30萬畝良田,催生了以豆制品為主的食品加工產業,堅持深耕細作、久久為功,將“小食品”做成“大產業”。
以園區承載促進產業集聚,建成占地5.6平方公里的食品加工產業園,擁有標準化廠房8萬平方米,引進企業43家,形成7大類25種食品加工產業集群,被命名為省級農副食品加工示范園區,一季度園區產值增長94%。以拳頭產品搶占市場高地,與江南大學合作建立豆制品創新研究專家工作站,建成西北地區最大的豆制品加工生產線,八千里豆腐干、新迎納豆、隋唐美水酒、洛河川椒麻雞等拳頭產品深受市場歡迎。以政策加力推動產銷兩旺,縣財政每年列支2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企業擴大產能、拓展銷售,對食品加工企業產銷規模破億的一次性獎勵200萬元,助推企業做大做強、產品走俏市場,實現“放水養魚”良性循環。
融合“農文旅” 讓“山里景”火出圈 有前景
甘泉大峽谷的出圈出彩為全縣旅游業發展帶來無限生機,堅持把景區創得更優、把人氣聚得更足,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旅游+”的紅利。
有看點才能有賣點,堅持保護優先、自主開發、滾動發展,兩年創成國家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2個,甘泉大峽谷成為西北地區網紅打卡地,正在向國家5A級景區、世界地質公園、全球攝影圣地邁進。聚人氣才能聚商氣,運用市場化思維,與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攜程網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通過開辟旅游專列、舉辦賽事活動、發放消費券引流造勢,“峽谷熱”激發“旅游熱”,“客流量”帶來“消費量”,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6%。多業態才能多收入,大力發展休閑采摘、民宿、農家樂等新經濟、新業態,旅游業拉動村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20%和8%以上,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走上“致富路”。
融入“物流網” 讓“土特產”走出去 成大業
商貿物流一頭連著廣闊市場、一頭連著廣大農戶,堅持把發展智慧物流產業作為暢通經濟循環的基礎,助力更多好產品走出去、賣好錢。
建好園區引育鏈主,投資30億元建設智慧物流產業園,成功引進中通、韻達項目,黨政主要領導親自幫辦代辦,中通項目47個工作日辦結開建手續,目前日進發件量50萬件,有效縮短運距、降低成本,激活陜北乃至西北地區商貿流通的“一池春水”。依托鏈主催生鏈群,發揮頭部企業“磁吸”效應,導入冷鏈、倉儲、運輸等上下游產業,關聯帶動陜糧農延安小米、自然搭檔蘋果集散銷售、科技智能包裝等一批食品加工、銷售、配套企業蓬勃發展。“物流+”成為招商聚商的重要引擎,去年民間投資增長423%、位列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招商引資工作綜合考核排名全市第一。構建體系暢通循環,以物流園區為樞紐,積極構建貫通縣鄉村的電子商務和物流配送體系,打通農產品上行最后一公里,成功創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甘泉“土特產”搭上物流順風車、廣銷全國大市場。
下一步,甘泉縣將以深化“三個年”活動為總抓手,按照“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特色產業集群化”思路,持續強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加快構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力打造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全省特色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全省智慧物流示范縣,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供稿:李忠毅 呼未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