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決策網訊(記者艾米杰 張萌)黃龍縣位于陜西省中北部、延安市東南緣,森林覆蓋率87%,林草覆蓋率高達92%,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級褐馬雞自然保護區,是陜北黃土高原東南端的一顆“綠色明珠”,是全國八大防護林區之一,也是陜西中北部的“生態之脊”,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
黃龍以開展“三個年”活動為抓手,圍繞延安市委“一六四”工作布局,加壓奮進、主動作為,大力實施“生態立縣、產業富民、文旅帶動、全面振興”發展戰略,推動農業產業與旅游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以農旅融合帶動農民增收,積極發展鄉村游、農家樂等旅游業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助力鄉村振興。5月13日至14日,由中共陜西省委網信辦指導,延安市委網信辦、各縣(市、區)網信辦、西部決策網、延安市融媒體中心、各縣(市、區)融媒體中心聯合主辦的網絡主題宣傳采訪團走進黃龍縣。
流量變“留量” 人氣變“財氣”
“我們五一才放假一天,周六周日也不放假的,歡迎你下次帶著全家來,我們白馬灘鎮依托青山綠水,將美食、美景、露營、餐飲、研學等多種元素融于一爐,吸引八方來客。”黃龍縣白馬灘鎮黨委副書記井澤鑫說。
白馬灘鎮依托得天獨厚的野生連翹資源大力發展連翹茶產業,建立了集展示、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特色連翹茶基地,同時,建設了集農副產品收儲、加工、集散、銷售為一體的農副產品加工園區,成為激活白馬灘鄉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實現了企業有效益、集體有收益、群眾能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走進暖山河畔露營基地,村舍參差有致、巷道干凈整潔,墻邊玫紅色、粉紅色、橘黃色的薔薇花、玫瑰花和月季花爭香斗艷,仿佛一秒走進油畫里,一派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營地內的鄉村咖啡館、水上小木屋、精致的露營帳篷以及草坪天幕,青山環抱,綠樹環繞,空氣清新,真是避暑納涼、吸氧洗肺的好地方。
據了解,按照白馬灘鎮全域旅游規劃,神玉村被定位于集生態、康養、度假、休閑、娛樂、研學于一體的慢生活休閑體驗鄉村。占地60畝的“暖山河畔”自駕車房車營地按照“田園風宿+露營基地+人居環境整治”的發展思路,采取“村集體經濟+企業+村民”的模式,通過招商引資方式引進專業的企業進行經營管理,實現村企融合,互贏發展。同時,白馬灘鎮聚焦全縣生態旅游首位產業,大力發展依山經濟、沿河經濟和庭院經濟,形成了以康養度假為主線,科普研學、綠色培訓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
漁業休閑小鎮 引領鄉村振興
石堡鎮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通過打造“黃龍漁業休閑小鎮”和創建“國家級健康生態養殖示范區”,以科技引領漁業增產增效,積極推動漁業轉型升級,打造集養殖、休閑、旅游、加工為一體的現代漁業產業鏈,帶動廣大農戶增收致富。
石堡鎮堅持系統思維,立足生態優勢,緊扣“五大振興”任務,深挖特色要素,確定了黃龍漁業休閑小鎮、紅石崖光伏小鎮、泄湖產業融合示范園“兩鎮一園”發展戰略。圍繞做好“魚”的土特產文章,以梁家河村為核心建設黃龍漁業休閑小鎮,通過盤資源、塑產業、拓市場、融三產,打造了一個集科技漁業養殖、現代休閑垂釣、漁獵文化研學、道地中草藥康養、田園式鄉景為一體的貫通產供銷、融合農文旅的復合型特色小鎮。
作為極具特色的工廠化漁業養殖模式,石堡鎮充分發揮其高效、環保、可持續等優點,通過科技引領賦能漁業增產增效,并帶動當地農戶積極參與漁業養殖,現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重要途徑。
據了解, 為了更好地推動漁業發展,石堡鎮還建立了“支部+基地+企業+農戶”的發展機制。這種機制以黨支部為核心,以基地為基礎,以企業為支撐,以農戶為主體,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合力推動漁業發展。
除了漁業工廠化養殖,石堡鎮梁家河村的垂釣項目也在當地極負盛名,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到垂釣、觀賞魚類的樂趣,還可以品嘗到當地的美食佳肴。隨著養、釣、游、加工等鏈條的延伸和完善,石堡鎮的漁業綜合效益逐步釋放。這些景點和度假區不僅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旅游體驗,也為當地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一業興多業 旅游帶全局
同樣,在瓦子街鎮圍繞“一業興多業、旅游帶全局”發展思路,依托“紅+綠”資源優勢和交通區位優勢,培育多元化農旅融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產業興旺的重要途徑。
“一橫”融合農文旅。樹頂漫步、瓦子街戰役革命紀念館、偏石民俗村等重大項目和景區帶火了紅色游、生態游,東南山紅色教學基地、黨史教育一條街、瓦子街村史館等全面提升鄉村品質,年接待游客6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4000萬元,被評為“陜西省特色旅游名鎮”。“一縱”貫通產加銷。培育高山冷涼蔬菜、金絲皇菊、大閘蟹、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形成了“533”長效產業發展機制,推出土蜂蜜、紫蘇油,蒲公英茶等7個扶貧產品,讓新時代鄉村有了“新產出”。“一鄉一業”帶民富。特色產業興起,土地畝收益由不足500元增至6000多元,農業生產總值由不足2500萬元增至5500萬元。已建成2個市級“蔬菜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被評為延安市“一鄉一業示范鄉鎮”,評為省級“休閑農業特色產業鎮”。
據了解,截止目前食用菌基地先后共投入銜接資金1500萬元,規劃設施用地200畝,建出菇棚44座,溫室大棚11座,配套建設百噸冷庫2座、菌棒加工車間2處、烘干車間2處。建成后基地年產出120萬棒,年產值達到1000萬元。
同時,基地積極探索全程托管、賒銷菌棒、回收產品等方式,帶著群眾干、幫著群眾干,免費提供技術培訓,讓群眾在家門口掙錢、“充電”兩不誤,為產業后續發展奠定基礎,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路。
一張張成績單,最為直觀地展現著黃龍縣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持續做大做強生態經濟,持續釋放綠水青山的生態紅利,走穩走實走深以綠色生態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實現生態農業夯基、生態工業強縣、生態旅游富民,走出了一條以綠色生態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