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的內在聯系。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黨雙忍:生產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我們黨歷來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并將創造出高度發達的先進生產力視為社會主義的顯著特征。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這其中,既有人的能力,又有自然的能力,人的能力建立在自然能力的基礎上,并以自然能力為載體。發展生產力的過程,就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長的過程。同時,我們也深刻的意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的能力增長,有可能減損自然能力,亦有可能增進自然能力。前者導致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生態環境質量劣化,損害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利益,而后者則推動生態系統功能進化,生態環境質量優化,增進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利益。
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有序呈現出四大生產力質態。首先是生產力的“獵業質態”,人們以自然生態生產力為基礎,在適宜采集狩獵的生態空間開展活動,從自然生態系統中獲得了生存與繁衍所需的天然的生態產品,人類從稀樹草原食物鏈出發,迅速站在了地球三大生態系統——森林、濕地、海洋的食物鏈頂端。其次是生產力的“農業質態”,以人們馴化了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生產力為基礎,在適宜種植養殖的生態空間上開創農場、林場、牧場、漁場和果園,從人工創建的生態系統中獲得農產品,人類過上了村落星羅棋布的定居生活。因“農業質態”以經驗知識為支撐,亦可稱生產力的“經驗質態”。第三是生產力的“工業質態”,亦可稱“科技質態”。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燃氣,替代了生物質能源——薪材、木炭、秸稈,電力替代了人力、畜力,機器工業替代了手工業,工業制造業迅猛發展,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人口向城鎮集中,火車、汽車、輪船、飛機加速了全球人口流動,人類迎來了經濟全球化的地球村時代。第四是生產力的“智業質態”,以芯片算力為基礎,人類學習力機器化、人類智能機器化,人工智能成為“第一生產力”,生產生活、各行各業正在迎來智業革命的新時代。
人類生產力質態轉化呈現出加速度推進的大趨勢。“獵業質態”生產力持續了數十萬年,甚至上百萬年,“農業質態”生產力持續了一萬年,“工業質態”生產力只持續了二百余年就轉化為“智業質態”。不同質態生產力對應著不同的人的能力,也對應著不同的生態環境影響。“獵業質態”生產力,直接從自然生態系統獲得生態產品,導致可獵捕的大型動物滅絕,生態生產力衰退。“農業質態”生產力,清除原生植被,開辟了馴化動植物生產專用空間,導致野生動植物失去家園,加劇了生物多樣性丟失。“工業質態”生產力,制造并向環境釋放了自然界不曾有的工業化學品,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從人類圈、生物圈擴張到水圈、大氣圈、巖石圈,導致地球村生態環境危機。“智業質態”生產力,也是21世紀新質生產力。與“獵業質態”相比,“農業質態”就是新質生產力;與“農業質態”相比,“工業質態”就是新質生產力;與“工業質態”相比,“智業質態”就是新質生產力。“智業質態”是新時代的新質生產力。可見,我們現在所說的新質生產力,其實就是生產力發展的最新階段、最高成就。
新質生產力是融入了綠色發展理念,并以生態環境科學、人工智能技術為重要支撐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發展綠色生產力。綠色生產力是生態環境友好型生產力,促進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生產力。以往的生產力也具有綠色生產力成分,但同時也包含了其他成分。如果以顏色來標記,除了綠色,還有灰色、黃色、紅色等雜色。這些雜色,可以從能耗、材耗、水耗、地耗、肥耗以及產品質量、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地污染等方面進行觀察分析和顏色判定。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實行生產力替代,也是實行綠色替代,擴大生產力中的綠色成分,減少雜色成分,不斷提升“含綠量”,實現全綠,邁向深綠。
鳳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在您看來,這對于發展綠色生產力起到了怎樣的促進作用?
黨雙忍:曾幾何時,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經濟奇跡。與此同時,人們也看到了粗放型經濟增長、低質量發展模式所付出的生態環境代價。過多的使用了水資源、土地資源、礦山資源、化石能源,形成了過高的能耗、水耗、物耗、地耗、肥耗,而且各類產品質量問題百出,天天都是“315”,由此帶來嚴重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地污染,黑臭水、霧霾天頻繁造訪,引發了普遍的水安全、食物安全、住宅安全,乃至呼吸安全焦慮。在經濟發展成果中綠色成分偏低,雜色成分偏高,甚至實質上“去綠色化”。不少地方企業賺了黑心錢,把生態環境成本外部化,國家不得不投入更多公共資源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修復、系統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美麗中國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黨中央出重拳治理生態環境污染、花重金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開展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形成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堅決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產能,為綠色生產力發展騰挪空間,為綠色替代創造機遇。中央環保督察發揮了巨大威力,全國性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地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大成效,水質量、大氣質量、土地質量顯著改善。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還湖)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和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森林、草原、濕地、湖泊、海洋生態系統功能日漸恢復。中華家園向綠向美邁出關鍵步驟,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具有發展綠色生產力的生態底氣和生態自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綠色共識。這些中國綠色共識,一一轉化為政策設計、制度規范和治理行動。生態文明載入黨章和憲法,制定修訂環境保護法及30余部生態環境法律法規,逐步建立起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制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具有發展綠色生產力的制度支撐和制度保障。
最近,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我很喜歡將這一文件簡稱為《綠色意見》。這是因為,它既是我國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頂層設計、總體設計,又是發展綠色生產力的動員令、路線圖和行動指南。《綠色意見》明確要求(1)全面向綠——全方位、全領域、全地域推進綠色轉型。(2)協同向綠——堅持統籌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科學設定綠色轉型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3)創新向綠——強化科技、制度、商業模式創新,為綠色轉型提供更強創新動能和制度保障。(4)安全向綠——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當前和長遠、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防范化解綠色轉型風險挑戰,保障糧食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綠色意見》從11個方面提出33條具體要求。我堅信,把《綠色意見》逐條貫徹好落實好,必將推動我國綠色生產力發展走在世界前列、引領世界潮流。
鳳凰網:您在“深綠戰略”中提到要“實現綠色顏值達峰、綠色產能達峰。”并進一步提出“綠色是生產力進化的方向,各行各業向綠而行,生產生活向綠而行。”具體該如何理解并加以實施?
黨雙忍:在省林業局工作時,從陜西生態空間實際出發,我曾組織實施“深綠戰略”。基本考慮是這樣的,經過長期的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利用,陜西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嚴重衰退,特別是延安以北土地荒漠化,綠色生產力已經降到地板水平。在2000年陜西衛星影像圖上,缺乏植被覆蓋的黃色土地占據了版圖相當大比例。進入21世紀以來,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以及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在2020年陜西衛星影像圖上,黃色已大幅度退縮,綠色大尺度擴張,陜西衛星影像圖實現了由黃變綠。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個綠色陜西。但是,現有的綠色,特別是新進的綠色,看上去顏色較淡,只能稱作淺綠色。而那些老林區綠色較濃,可稱為深綠色。今后一個時期,生態空間治理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綠色生產力,推進淺綠色向深綠色轉型升級,并實現綠色顏值達峰、綠色產能達峰。這一轉型升級稱作戰略的話,就是“深綠戰略”。
現在,我深深地感到,不久前印發的《綠色意見》,其實就是“綠色戰略”,也是“深綠戰略”。《綠色意見》涉及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層級各環節,清晰勾勒了各行各業、生產生活向綠而行的戰略思想、戰略原則、戰略目標、戰略布局以及戰術戰役。比如,“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空間格局”就是空間布局,“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就是產業布局,“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推進交通運輸綠色轉型”“推進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是重點戰役,“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完善綠色轉型政策體系”是戰略保障,“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則是綠色戰略中的子戰略。完全可以說,《綠色意見》是具有發展綠色生產力戰略意義的文件。我們一定要把《綠色意見》當作戰略級的文件,切實做好貫徹落實工作,各行各業、生產生活要全面向綠、協同向綠、創新向綠、安全向綠,不斷實施綠色替代,推動綠色生產力躍上新臺階。
鳳凰網:陜西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及科技創新平臺,在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有深厚的積累,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基礎有優勢。那么,對于陜西發展綠色生產力,您有何見解與建議?
黨雙忍:在中華家園中,陜西家園是內園、老園、核心園。陜西是唯一全境在黃河、長江干流之間的省份,是中國地理芯。陜西生態環境保護關系全國大格局。陜西要樹立中華家園是命運共同體意識,立足全國大格局,服務全國大格局,按照《綠色意見》要求,統籌推進綠色替代,持之以恒發展綠色生產力。
陜南、陜北、關中,三大區域全面向綠。陜西南北狹長,從南向北跨越北亞熱帶、暖溫帶和溫帶三個氣候帶,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干旱四個干濕區,降雨量從1500多毫米到最南300毫米左右,秦嶺和長城嶺分別是800毫米和400毫米分界線。陜北,特別是長城嶺以北水源短缺,生態脆弱,環境承載力有限。因秦嶺阻擋,關中大氣擴散較為緩慢,大氣承載力不足。陜南山大溝深,空間效率低,是國家水源涵養地。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向綠轉型的行動方案。
生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全面向綠。我們已經制定了國土空間規劃,也明確了三大空間生態環境管控措施,關鍵是要落實落地。生態空間要向深綠邁進,實現綠色顏值、綠色產能雙達峰。農業空間、城鎮空間要切實邁向綠色賽道,穩步推進、精準實施綠色替代,加快發展綠色生產力。全面實行“畝產論英雄”“綠色當先鋒”,同步提升三大國土空間“含金量”“含綠量”。
既要守住底線、整體轉型、全面向綠,又要發揮優勢、率先作為、重點發力。西安是高校之城、科技之城,亦是新能源汽車之城,要打造絲綢之路綠色生產力中心城市。榆林是世界級能源重化工業基地,要全產業全鏈條向綠,深度實施綠色生產力替代,從煤炭綠化中淘金,打造綠色能源發展高地。楊凌是農業科學之城,引領農業新質生產力,打造綠色農業科技高地。
發展綠色生產力就是實行生產力綠色替代戰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點綠成金,就是基于綠色生產力的發展戰略。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一定要有發展綠色生產力的戰略遠見、戰略思維、戰略定力、戰略耐心,謀定而動,久久為功。(文/黨雙忍)
注:本文為鳳凰網陜西大型生態專訪欄目《山水談》問答“綠色生產力”文字實錄。部分圖片源自網絡。2024年8月31日于磨香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