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興,也非常感謝各位領導、各位同志出席省人大機關舉行的《綠色未來》贈書儀式!
之前,已出版9本著作,但像今天這般由領導同志主導的贈書儀式,還是大姑娘坐花轎——頭一回。這滿滿的儀式感,充分體現了省人大領導和省人大機關尊重知識,重視人才,向往綠色,奔赴未來。本人深以為榮,甚為感動!
《綠色未來》一書是生態空間理論與實踐創新集成,分為綜合、生態、經濟、治理、實踐、未來六個篇章,既有能夠“擴散”再創新的知識點,又有能夠“落地”實踐的方法論。特別是在以下六個方面,精心研究、深度思考、高度凝練,形成了新的理論觀點和知識體系。
1、生態永動機理論。40億年來,地球進化出相互依存的生命系統、生態系統。這是由太陽能所驅動的生命機器,太陽在、地球在,生態系統就在,這就是大自然制造的一部生態永動機,永續提供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人是生態永動機產品與服務的消費者。人的消費需求過于旺盛,成為生態永動機事故繁發多發的重要原因。
2、元生產力理論。在人類生產力之前,生態永動機的生產就已經存在。人類生產力建構在自然生產力之上,是生態永動機提供產品的產后收采、整理、加工、消費。人類生產力接續自然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耦合共生。自然生產力是元質態生產力,人類生產力是次生質態生產力,包括獵業質態、農業質態、工業質態、智業質態以及綠色質態生產力。元生產力理論為創建綠色生產力理論奠定了學理基礎。
3、人的自然需求理論。人首先是動物,需要與自然生態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從自然生態環境中獲得氧、水、食物,以及維持體溫、支持身體移動和抗拒天敵的需求,可謂是人對自然的六大剛性需求。這“六剛需求”使人與自然結成拿取、占用和排放的“三維空間”關系。經濟學與生態學在“六剛需求”“三維空間”上,實現了內在邏輯貫通。對人的自然需求進行管理,越來越成為人類圈緊逼的公共事務。
4、人類圈——第五圈理論。大家已經知道地球自然四圈,即生態圈、水圈、大氣圈和巖石圈。人類誕生以后,從自然圈中拓展出人類圈。特別是工業化以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規模、量級非常了得,形成了地質時間序列上的“人類世”,地理空間格局上的“人類圈”。人類圈與四大自然圈交互影響、交叉互動。人類圈管理是21世紀全球事務。
5、元空間與根理論。在人類出現以前,地球生態系統是一個完整的存在,這就是元空間——自然生態空間。人類在元空間中不斷開拓,拓展出與元空間并立的人類圈空間,包括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的農業空間、以提供制造業服務業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城鎮空間,以及聯通不同空間的線性空間——水、電、路、氣、信空間。國土空間如同一棵大樹,元空間是樹根,人類圈空間是樹干和樹冠。國土空間治理要樹冠、樹干、樹根協同,實現根深葉茂,本固枝榮。
6、生態空間深綠理論。生態空間治理謀篇布局集中概括為“深綠戰略”,主框架是“五大陣地”“六條戰線”,走“深綠之路”,奔“十大趨勢”,全面推動生態空間綠色顏值達峰、綠色產能達峰……這些內容,在我擔任省林業局局長期間,專心致志組織實踐,且我已在省人大常委會機關講堂,以及其他場景進行了專門報告,這里不再贅述。
另外,《綠色未來》一書中還提出了一些現實而尖銳的法治問題。比如,土地管理法有生態空間而無生態用地,現在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的土地在法律上依然屬于“農用土地”,導致生態文明實踐與法律規定的矛盾與沖突。再比如,自然生態系統,元空間、生態永動機、元質態生產力,原本是混沌的演變的交互式自然秩序,而人類是分部門分條框抽屜式管理,由此帶來數字官僚主義和數字形式主義,影響自然秩序健康和生態永動機運作效能。(文/黨雙忍)
以上扼要介紹,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注:本文是2024年11月27日在陜西省人大常委會機關贈書儀式上對新書《綠色未來》內容的扼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