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市醫保局獲悉,自2019年國家開展集采試點工作以來,我市落地執行國家和省際藥品集采品種756個、占全市三級醫療機構常用藥品的50.04%,醫用耗材集采27類,提前完成“十四五”國家醫保專項規劃提出的藥品集采品種500個、醫用耗材集采品種達5類以上的總指標,累計為患者節省費用約73億元。
“重慶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以下簡稱集采)工作,有效提升了人民群眾醫保獲得感。”市醫保局局長鄧莉表示,2019年以來,集采藥品價格平均降幅超過50%,醫用耗材價格平均降幅超過70%。比如,冠脈支架中選產品價格從均價1.3萬元下降至700元,人工髖關節中選產品價格從均價3.5萬元下降至7000元。
不僅如此,集采還覆蓋了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和常見病主流用藥,讓原來用不起高價藥的大量患者能夠用上價格低、質量高的藥品。如乙肝一線用藥恩替卡韋平均年治療費用從集采前的5500元下降至150元,用量提升了1.7倍。
據介紹,集采后,患者使用原研藥和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等高質量藥品比例從集采前的50%提高至90%以上,臨床性能更好的三代胰島素使用量占比從集采前的58%提高至70%以上,材質性能更優的鉻合金心臟支架使用比例從集采前的65%提高至95%以上。
下一步,重慶將繼續推動集采工作常態化制度化,強化集采精細化管理。及時落實國家組織集采要求,主動牽頭開展省際聯盟集采,扎實開展集采藥品“三進”(進村衛生室、進民營醫院、進零售藥店)工作,擴大集采產品的醫療機構使用范圍,讓集采改革成果惠及更廣大人民群眾。
同時,加強對醫療機構采購的指導,做到備貨合理,既滿足臨床需求,又防止短期內囤購過多產品;密切監測醫療機構采購行為,定期發布監測通報,防范醫療機構用高價的非集采品種替代降價后的中選品種。(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何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