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閉幕的第十四屆“挑戰杯”秦創原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上,云南省獲得了4枚金獎、12枚銀獎、45枚銅獎和1個“優勝杯”的成績,這也是自2001年首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舉辦以來我省取得的最好成績。其中,云南財經大學Zoom酵真團隊、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育樹嶺蜂項目團隊、云南交通運輸職業學院菜娃上纜車項目團隊獲得主賽道金獎,云南農業大學乳品創新創業團隊獲秦創原創新挑戰賽金獎。
源于彩云之南,獲獎團隊以創新為帆投身創業浪潮,在各自的領域中精研深耕,用汗水與智慧彰顯當代學子的創新創造風采。
云南財經大學Zoom酵真團隊——為理想堅持到底
游客偏愛普洱,不僅為景,也為體驗“早咖晚茶”的生活,沉浸于普洱一城咖香;偏愛潞江壩,只為中國咖啡第一村——新寨村萬畝咖啡地里紅透了的咖果、咖啡博物館里滿眼清新的綠植,以及那一抹來自遠山樹林的瑰夏香味。“這是今天云南各咖啡主產區隨處可見的場景,以前并不是這樣。”云南財經大學Zoom酵真團隊負責人鐘木騰說。
“我們曾遇到一位咖農,他手中的一籃咖啡鮮果僅售20元。而在當時的許多城市,一杯咖啡的售價已超過38元。”鐘木騰說,這讓團隊成員意識到,提升咖啡豆品質,進而提高其市場價值,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之后的每次調研,團隊成員一去便是半個月。住宿條件常常簡陋而艱苦,但大家毫無怨言。
鐘木騰來自深圳,是一位咖啡愛好者,自高中起便沉浸于咖啡文化的魅力之中。他在走訪調研中發現,市場上主流咖啡品牌多依賴國外咖啡豆,國產咖啡豆雖價格低廉,卻因品質欠佳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懷揣著改變現狀的決心,他毅然報考了云南的高校,只為更接近國內咖啡豆主產區。2020年踏入校園后,鐘木騰便迅速組建起一支志同道合的團隊,正式拉開了項目的帷幕。
作為非咖啡相關專業學生,想在生物發酵這一陌生且復雜的領域進行技術創新,面臨的挑戰很艱巨。幸運的是,學校與學院成為了他們的堅實后盾。在學校的幫助下,天津科技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多所高校發酵領域的專家教授與他們攜手,為技術攻堅提供專業指導。但在技術推廣初期,他們又遭遇了重重困難。面對年輕學生組成的團隊,咖啡合作社大多持懷疑態度,拒絕率達80%。但他們沒有退縮,一家一家地溝通,詳細介紹技術優勢。
“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堅持到底,因為我們相信技術的力量。”鐘木騰鼓勵著團隊成員。經過了兩年努力,他們的技術逐漸成熟,與普洱曼箐咖啡莊園達成合作,并在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金獎。
2022年,團隊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一筆超過10萬元的訂單。在此之前,鐘木騰也猶豫過。
在“互聯網+”比賽期間,關于是專注賣咖啡還是提供技術服務,成員們展開了熱烈討論。最終達成共識——只有成熟的技術才能帶動整個產業發展,要把眼光放長遠,為產業貢獻更大價值。
憑借堅定的信念,團隊研發出“五控三相發酵工藝”。該工藝通過精準控制發酵變量,有效提升了產區精品率,構建起17個專利集群。在商業運營方面,團隊成立的公司首年營收超百萬元,獲得產區龍頭企業種子輪投資,估值達千萬級,訂單數量穩步增長。
面對未來,團隊有著清晰的規劃。在技術研發上,他們汲取國際先進經驗,結合國內實際推動技術迭代升級。在商業運營方面,密切關注市場需求,確保與市場緊密相連。(云報全媒體記者 鄧清文)
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育樹嶺蜂項目團隊——讓志向振翅飛揚
在多數人眼中,胡蜂是一種極易傷人的昆蟲,大學生養胡蜂則更難以讓人理解。而對于今年剛從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代興祥和還在就讀的方自華來說,則不同。他們一同養殖胡蜂,并聯合發起胡蜂養殖項目——育樹嶺蜂。
小學二年級起,代興祥就跟隨父輩在田間地頭進行胡蜂養殖。中學時期,他跟隨父母前往重慶、四川等地,采集野生蜂蛹,積累了有關胡蜂的生活習性的寶貴經驗。在大學時期,代興祥遇到了同樣對胡蜂養殖充滿熱情的方自華。在深入的交流中,他們發現彼此對于胡蜂養殖的理解和愿景不謀而合,都希望通過科學的方法和創新的思維賦予胡蜂養殖這一傳統產業新的可能性。
“習慣被蜇是養蜂人的第一課,2021年開啟項目時,每天中午一放學,就會跑到校外養蜂的地方喂蜂。不管天氣怎么樣,寧愿自己餓著也要先把蜂子喂好,也經常被胡蜂蜇到。”方自華說。
更大的挑戰則來自養殖與學業之間的平衡。他們所就讀的學校未開設胡蜂養殖相關專業,二人不得不通過網絡苦學相關課程,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投入意味著他們常常需要在夜晚和周末“加班”。
在創業初期,由于缺乏經驗和資金,團隊成員之間常常意見不一致,有時甚至發生激烈的爭論。然而,在共同目標的驅使下,團隊成員總是耐心地溝通,最后總能達成一致。在此基礎上,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也通過“外請專家指導+提升指導教師能力素質+激發學生創新潛能”的方式,在項目執行、商業營業模式搭建、“挑戰杯”賽事申報指導等方面幫助團隊。
3年多來,憑借執著的追求,團隊與云南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研發出控王控雄可拼接并王養殖法,降低了胡蜂患病率,提高標準蜂群成活率。同時,利用3D蜂巢技術、控溫控濕養殖、胡蜂配套營養餐技術,通過反季節養殖法,讓蜂蛹提前3個月上市,為養殖戶的增收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
“在比賽間隙,我們和清華大學的同學們坐在一起聊天。那個時候,我們真正理解了‘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的意義。我們的起點也許不同,但我相信,只要愿意努力,目標堅定,成功屬于我們。”方自華說。(云報全媒體記者 吳沛釗)
云南交通運輸職業學院菜娃上纜車團隊——把夢想變為現實
如果存在一種機器能夠取代人工完成挑菜的工作,這是眾多菜農內心深處的夢想。而云南交通運輸職業學院菜娃上纜車項目團隊則將這一夢想變為了現實。
該團隊負責人段卓君和團隊成員李林峰從小生活在農村,父母都從事大棚蔬菜種植。段卓君的爺爺和父親因為長期挑菜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靜脈曲張等疾病,至于摔傷和扭傷都記不得有多少次了,從小看著媽媽為了節省雇工費自己去一趟又一趟挑菜,李林峰心里特別不是滋味。他們心里都萌生出一種想法——要是有一種機器來代替人工挑菜就好了。
2022年9月,兩人都考上了云南交通運輸職業學院的智能交通技術專業。在一堂創業課程上,指導老師保燕靈在課堂上鼓勵他們:“不要以為創新只是科學家和發明家的事情,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創新的潛能。”
在老師的鼓勵和支持下,段卓君決定組建一個團隊,致力于研發自動運送大棚蔬菜的智能設備,以幫助眾多菜農解決運菜困難的問題。同學們在聽到段卓君的想法后,紛紛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于是,一支匯集了計算機、通信技術、汽車智能技術等多個領域優秀學生的團隊應運而生。
項目初期,團隊就面臨了技術上的巨大挑戰,如何讓纜車在縱橫交錯的軌道上自動換軌?
為此,團隊成員集思廣益,經過無數次的思維碰撞、討論和實驗,最終克服困難。為了讓設備使用場景更加豐富,團隊成員深入研究大棚內的環境特點,突破大棚承重低、空間有限、潮濕、農藥腐蝕等限制,設計出在不改變現有大棚原始結構的條件下,快捷安裝就能實現在大棚內智能輸送蔬菜的設備。該設備不僅能夠自動進出大棚,還能根據蔬菜的種類和重量自動調速,大大提高了大棚內蔬菜的運輸效率。在該產品現有功能的基礎上,團隊還在開發具有在大棚內自動噴灑農藥、吹風等功能的智能設備。
在系統實裝測試過程中,團隊成員們先后到曲靖、大理、文山、昆明等地調研。他們與30多個合作社和100多家種植戶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其中包含700多位挑運工和440多位砍菜工,詳細了解了他們的工作情況和對產品的期望。結合調研結果,團隊對系統進行改良,以便更好滿足農戶的需求。
經過長期的實地測試和多次的精準改良后,團隊最終成功研發出了大棚內蔬菜自動輸送系統。產品采用了車軌協同模式,實現了輸送過程的六個自動化,從而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這一創新成果獲得了兩項國家專利,真正實現了“棚內無人挑”的夢想。
當菜娃上纜車項目獲得主賽道金獎時,整個團隊激動不已。段卓君告訴記者:“我們正在籌備注冊公司,盡快讓我們的技術走向市場。”(云報全媒體記者 賀凱)
云南農業大學乳品創新創業團隊——在堅守中脫穎而出
憑借“益菌突起——功能乳酸菌種質資源挖掘及產品創新領跑者”“乳創興農——酸凝奶酪提質增效關鍵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兩個項目,云南農業大學乳品創新創業團隊獲得第十四屆“挑戰杯”秦創原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秦創原”創新挑戰賽金獎、主賽道銀獎。同一個團隊獲得兩個獎項的背后,是多年來的堅守與對機遇的精準把握,是對順勢而為理念的生動詮釋。
“這支由本碩博成員組成的團隊,成立9年來始終專注于乳品領域,尤其在功能乳酸菌種質資源的挖掘和應用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云南農業大學團委科技實踐部部長徐陽介紹。團隊成員深知,云南豐富的發酵食品文化是建立菌種庫的“天然寶藏”。為此,他們深入烏蒙山區、洱海之濱、喀斯特高原等地,從傳統發酵食品中篩選優質菌種,為科研與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團隊還建立起豐富的乳酸菌菌種庫,揭示了乳酸菌代謝調控與功能因子高產的核心機制,并創新了酸奶加工標準化工藝,打造出多款高端特色發酵乳制品。
當“挑戰杯”秦創原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來臨,團隊敏銳地察覺到其中的契機與要求。根據競賽章程,需要圍繞陜西省相關支柱產業。團隊根據前期調研了解到,陜西山羊奶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迅速將目光聚焦于羊奶領域,結合多年積累的菌種研究成果,制定出差異化競爭的創新方案。
“羊奶產業是乳品領域的重要突破口,與團隊多年研究的乳酸菌資源完美契合。”指導教師黃艾祥介紹。于是,團隊以羊奶為核心載體,結合多年積累的菌種研究成果,打造出獨具特色的項目方案。
“對于發酵乳制品來說,功能乳酸菌種質資源挖掘和酸凝奶酪產品開發兩個過程缺一不可,這也是一條產業鏈上的兩個生產環節。”黃艾祥介紹,為此,團隊一致認為,分兩個項目去參賽,保持最終產品的完整性。
在產品創新方面,團隊成功研發出采用拉絲工藝的山羊奶酸奶,其口感獨特,富含胞外多糖,具有增強免疫力和抗炎調節等多重健康功能;運用爆珠工藝將益生菌包裹其中,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的功能性與趣味性,同時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精心設計市場化包裝,賦予產品高辨識度。這些綜合優勢不僅讓項目在競賽中脫穎而出,也展現了團隊從技術到市場的全鏈條創新能力。
進入線下終審決賽后,路演環節成為項目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在奶業創新樓二樓的會議室里,團隊為完善匯報PPT,從資料收集到細節修改,不斷推敲討論,從夕陽西下忙碌到晨光熹微。”團隊成員龍云珊回憶,在經過無數次的調整和反復演練后,團隊完成了這一份既有邏輯又能講述完整故事的匯報展示,實現了從細節到整體的全面提升。最終在終審決賽的6分鐘路演中,他們以緊湊流暢、生動有力的展示,成功吸引評委的目光,贏得了高度認可。
當機遇與實力交匯,順勢而為便能大有可為。云南農業大學乳品創新創業團隊的成功絕非偶然。他們以9年的科研積累為根基,以團隊協作精神為支撐,以敏銳的戰略眼光和創新能力迎接挑戰。這一切不僅彰顯了當代大學生敢于拼搏、勇于創新的青春風采,也為更多創新創業團隊樹立了值得借鑒的榜樣。(云報全媒體記者 普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