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教育基礎地位愈發凸顯的當下,如何充分借助高校優勢學科與地方優勢產業,在更大范圍創新并推廣多樣化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已成為工程教育亟待攻克的新課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受訪者供圖
何為“卓越工程師”?
“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是以實現技術創新為基礎,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促進產業迭代升級,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所需要的國家戰略型人才。”陳衛告訴記者,為更有效地提升新質生產力,更有效地激發創新活力,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建議加快推進“高校、政府、企業”多維度協同聯動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改革。
卓越工程師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工程師,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近年來,教育部把加快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發揮“雙一流”高校示范引領作用,扎實推進產教融合,不斷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前,全國已建設40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
針對“高校、政府、企業如何緊密協作”這一關鍵問題,陳衛分析指出:“高校迫切需要與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攜手,在制度保障、資金支持、管理服務等方面持續協同發力。鼓勵并指導地方各區市(縣)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中心,使之與區域龍頭企業開展聯合培養工作。通過高校、政府、企業三方合作綁定的模式,共同構建‘政產學研用’融合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新機制,打通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最后一公里’。”
陳衛進一步闡述道,在推進這一工作進程中,“于優勢龍頭企業創建聯合培養實踐基地,堪稱提升卓越工程師技術創新能力的最佳‘磨刀石’。這一舉措將切實助力卓越工程師在實踐中打磨本領,實現技術創新能力的躍升。”
“建議在政府和高校的統籌規劃下,鼓勵聚焦地方現代產業體系發展需求的重點企業和央企、龍頭企業等創建卓越工程師聯合培養實踐基地,建立‘卓越工程師班’。”陳衛表示,創建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新模式,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形成雙向賦能、良性互動的產教融合新格局。
制造業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記者了解到,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和本科生培養存在共通之處,二者的核心課程都極為重視知識教育,更著重于能力培育,尤其是針對產業相關能力的特別培養。不過,當前在課程體系設計環節,存在一個明顯短板,即對行業核心及關鍵技術領域中“卡脖子”的問題涉及不足。
對此,陳衛感觸頗深:“建議由政府牽線搭橋,推薦企業技術人才和高管等擔任企業導師,與高校優勢特色工程領域內的校內導師相結合,組建校企雙導師團隊。”
同時,他還建議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產業—專業—課程”集群動態課程體系,打造一大批契合高校學科特色和地方經濟建設實際的具有“高階性、前沿性、交叉性、挑戰度”的核心課程。圍繞企業實際課題,培育大批能夠支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的卓越工程師,從而突破當前工程教育長期存在的脫離工程實際的壁壘。
“今后,希望我國有越來越多的卓越人才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陳衛滿懷信心地說。人民網記者 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