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16時許,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沙丘被烈日炙烤得發燙,記者的手機相機數次被告知因高溫停止拍攝。寧夏農林科學院林草所副研究員田英蹲在沙化土地生態修復示范區里,指尖輕輕掠過剛過膝的幼苗,語氣里滿是欣慰和驚喜:“你看這沙地上,一行一個品種,除了檸條、花棒、沙拐棗等沙區主要造林灌木,今年春天新種的長柄扁桃、沙木蓼也扎下根了。”
遠處,新綠與原生沙蒿連成一片,“再過一兩年,這片沙丘就能穩穩‘站住’了”。
田英和團隊成員邊走邊察看植株長勢,時不時蹲下來用卷尺測量植物的株高、新枝條長度、冠幅,用土壤檢測儀測量鹽堿度,小心地夾住指甲蓋大小的葉片、檢測葉綠素數值……汗水順著她們的衣帽滲出。
近年來,田英和團隊錨定我區林草生態保護需求,在自治區重點研發項目——寧夏黃河東岸沙化土地生態修復與產業協同提升模式研究與示范及中央財政林業科技示范推廣相關項目的支持下,針對寧夏荒漠化治理中水資源緊缺、生態系統穩定性不足等難題,在干旱風沙區展開技術攻關。
“沙化土地生態修復是慢工出細活。”田英坦言,一株植物種下去,春種有夏季酷熱的考驗,秋種又有嚴寒的侵襲,但科學試種就有希望,慢就是快。
田英走到一片沙障前,俯身抓起一把沙土介紹道:“我們在這片300畝的沙地上進行灌草植綠生態修復,給沙丘穿上‘防護衣’,讓沙子不再亂跑。”
一同前往調查植物長勢的項目合作單位、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副科長康自俊告訴記者:“通過這兩年的觀察,多種抗旱固沙灌木植物長勢喜人,植被覆蓋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新選種的扁桃、沙木蓼等,在植物的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方面表現優異。”
據悉,項目自2023年申報獲批后,團隊已開展了優良抗旱造林樹種繁育、退化沙地提升改造、林草復合生態修復等技術研究與示范。目前,已在白芨灘建立基于水資源安全的生態與生產功能協同提升模式2套,建成516畝示范區。其中,36畝林下種草立體修復、20畝節水滲灌改造等技術的應用,讓區域節水率和植被覆蓋率顯著提升。
在黃河銀川段灘地,團隊與寧夏綠創林業有限公司合作的項目同樣成效顯著。針對黃河銀川段灘地土壤肥力低、自然恢復慢等問題,團隊引進15個抗逆生態草品種,篩選出適宜品種6個,建立苜蓿單播及禾豆混播修復模式,并研發出配套土壤改良技術。通過100畝試驗示范,構建起包含11項指標的生態修復評價體系,為5100畝河灘地生態修復提供了技術支撐,助力“以灘治灘養灘”的生態產業模式落地。
從沙化土地的“點沙成綠”到黃河灘地的“變荒為寶”,寧夏農林科學院林草所科研團隊用一項項技術突破,讓科技創新成為我區生態修復的“加速器”,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綠色動能。(記者 馬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