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系統、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復合養殖系統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統正式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至此,我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增至25項,繼續領跑全球。
見證滄海桑田,蘊藏古人智慧,這些承載著中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融入鄉村全面振興的壯闊圖景。本期光明視野,讓我們走近農業文化遺產守護者與傳承者,聽他們講述這些閃耀千年的智慧之光如何持續照亮鄉村共富之路。
龍脊梯田已有2300多年歷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圖為游客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梯田觀光。
講述人:浙江省德清縣珍珠行業協會會長 沈志榮
那天晚上,手機屏幕亮起的瞬間,我一眼看到了好消息——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復合養殖系統成功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
剎那間,我的眼眶開始發酸:這不僅是我國水產養殖領域首個入選世界級農業文化遺產的項目,也是德清縣首次獲得如此殊榮。這個承載著千年智慧的養殖系統,終于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芒。作為參與申遺全過程的親歷者,我激動得徹夜難眠,46載寒來暑往的點滴記憶開始在腦海中翻涌……
還記得1979年赴日本考察時,我站在東京一家珍珠博物館的展柜前,看著解說牌上的“珍珠養殖技術源自中國”,內心無比震動。從那時起,我立志要讓世界知道:珍珠文化的根,在中國德清!
為什么這么說?這要追溯到南宋時期。在德清小山漾畔,先人葉金揚發明的“附殼珍珠養殖技術”,開創人類淡水珍珠養殖的先河。至今,這里仍沿襲著“魚蚌共生”的生態智慧:上層育蚌、中層養魚、底層培植水生植物,形成立體循環系統。貝類憑借自身獨特的過濾功能改善水體環境,使氨、亞硝酸鹽、總氮含量分別降低40%、34%、38%,化學需氧量減少30%,實現水產養殖與生態系統恢復并重并舉。這種“以水養珠、以珠凈水”的模式,不僅孕育出40多種魚類、10余種育珠蚌,更塑造了“漾—基塘—耕地—林地—村莊”的獨特景觀。
從一門鮮為人知的傳統技藝,到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再到躋身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條珍珠“溯源”之路走了近半個世紀。2016年,德清縣政府成立領導小組,正式啟動申遺工作時面臨著雙重挑戰:既要挖掘淡水珍珠養殖的歷史佐證,又要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
為此,團隊遍訪國內外博物館、遍閱中外古籍,最終在幾篇國外的論文中找到了關鍵記載——“東方珍珠匠人將佛像植入蚌殼”。令人振奮的是,這些內容與我們在實地勘探過程中了解到的事跡、挖掘到的遺跡完美印證。
今天,依托“珍珠+”全產業鏈,我們將養殖、加工、研發、文旅集于一體融合發展,珍珠產業從單一養殖拓展至美容、保健、文旅等領域,構建起“產學研游”一體化格局。小山漾邊,科研人員記錄水質數據,老匠人教新學員插種,主播對著鏡頭推介珍珠飾品……
現在,全縣珍珠深加工年產值突破70億元,約占全國總量的十分之一,帶動了2萬多人就業增收。這幅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交織的畫卷,成為農業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最佳注腳。
古梨園“種”出新味道
講述人:甘肅省皋蘭縣古梨園保護中心副主任 韓 磊
我們什川古梨園,可是大有來頭!
什川鎮,位于甘肅蘭州東北方向。黃河在這里掉頭北上,勾勒出一片秀美的河谷盆地。自明代嘉靖年間起,先民便開始在此栽植梨樹,經過歷史積淀,如今留下了總面積1.2萬畝的梨園,核心區近4000畝。
什川的梨園,突出一個“古”字。這里現存百年以上古梨樹9423株,其中樹齡超300年的有2000余株。早在2013年,什川古梨園就被命名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這些年,我們在古梨園的保護、利用以及傳統特色農耕文化傳承上持續下功夫——
我們對每一株古梨樹都重新進行了GPS坐標定位、掛牌,建成“一樹一檔”數字檔案,實現了管護工作的規范化、信息化。同時還出臺了《蘭州市什川古梨樹保護條例》,推動古梨園的保護駛入法治化軌道。
我們“古”“新”結合加強果園管護。當地果農把種植梨樹稱為“種高田”,主要是指利用“天把式”云梯穿梭于半空的梨樹間,為果樹修枝整形、疏花疏果、豎桿吊枝、采摘果實。我們對這一傳統技藝進行傳承創新,組織果農采用橋接、嫁接、腹接等現代技術,對高齡衰弱古梨樹進行復壯,對瀕危古梨樹補植補栽優質苗木,進一步夯實了什川古梨園永續發展的基礎。
我們深入挖掘什川古梨園承載的傳統農耕文化。漫長的時光里,這里孕育出深厚的節會文化、水車文化和農耕文化,傳承了鼓子、小曲、高架鐵芯子、社火花燈、黃河奇石、根雕藝術等民俗文化。我們在守護古梨園的同時,也努力讓這些特色文化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在古梨園的活化利用上,我們更是新招迭出。每年4月初到5月中旬,上萬畝的古梨園里,梨花如雪,層層疊疊綴滿枝頭,美不勝收。我們舉辦梨花節,整合全縣文旅資源推出精品旅游線路和特色文旅活動,還依托古梨園建起了100多家農家樂,培育了20多家瓜果合作社。今年春天,蘭州還專門開通了賞梨花游輪專線,游客從市區乘船順黃河而下,兩個小時就能抵達什川鎮。這下,“梨園游”熱度更高了。
今天的什川古梨園,保留了特有的高架云棚栽培技藝和黃河沿岸梯田生態系統,成為中國西北地區罕見的農業文化遺產樣本。我們將抓住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一契機,進一步放大什川古梨園的經濟效益、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讓這張特色農耕文化名片越發閃亮。
白茶千載香如故
講述人:福建省福鼎市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楊應杰
福鼎是白茶的發源地。據史書記載,早在隋朝時期,福鼎太姥山便已有白茶的蹤跡,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發展,福鼎白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制作工藝與文化內涵。福鼎白茶,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福鼎人民世代智慧的結晶。
走進福鼎的茶園,眼前便是一幅鮮活的生態畫卷。茶樹與山林、花草、溪流相依相存,構成了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我們采用“兩好兩替代”模式,即“茶園生態好,園藝提升好,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有機肥替代化肥”,有力推進生態茶園建設。
福鼎白茶的制作工藝,是“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中的瑰寶,也是福鼎人民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采摘、萎凋到干燥,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尤其是萎凋過程,需根據天氣、溫度、濕度等自然條件靈活調整,經過36至72小時的精心呵護,才能成就茶葉獨特的口感與香氣。為了讓這份“獨特”永續傳承,這些年我們積極培養年輕一代的制茶人才,讓古老的技藝在青春的手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隨著“福鼎白茶文化系統”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福鼎茶產業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我們探索“白茶+”茶旅融合新模式,將茶園、茶企、茶村與旅游相結合,打造了一處處可游、可品、可學的茶旅勝地。游客們既能在這里品嘗正宗的福鼎白茶,也能體驗采茶、制茶的樂趣,親身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茶旅融合帶動了經濟發展,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引擎。
我們在推進茶葉標準化建設、提升福鼎白茶的品質與影響力的基礎上,也不忘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通過編寫《福鼎茶志》、編撰校本課程教材等,讓更多人了解福鼎白茶的歷史與文化。我相信,“福鼎白茶文化系統”將永遠滋養著這片土地和這里的人們。
小椹果“七十二變”
講述人:山東省夏津縣蘇留莊鎮前屯村村民 劉傳峰
夏津縣地處魯西北平原,境內黃河故道獨特的水土和氣候條件十分適合桑樹生長,現有6000多畝古桑樹群,其中百年以上古樹2萬多株,是中國現存樹齡最高、規模最大的古桑樹群。2018年,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今天,這里的桑樹群仍在繼續“長大”,古樹和新苗相映成趣。世世代代與桑樹為伴的夏津百姓,也靠著家鄉特產桑椹,過上了好日子。
圍繞著桑樹、椹果,我動了不少腦子,也走過一些彎路。十多年前,通過申請分配、認養,我一共擁有大大小小100多棵桑樹。我盤算著,這些樹一年能產三四萬斤椹果,按當時的價格應該能賣幾萬塊錢。但事實證明,我想得過于簡單了——椹果保鮮期短,采摘后隔夜就會變質,無法外運。更讓人頭疼的是,產果還得“看老天臉色”。遇上陰雨連綿,樹上成熟的椹果不好采摘,又容易霉爛,只能干著急……
如何延長椹果的保鮮期?受到葡萄干的啟發,我在家中騰出一間房子,先購置了一套簡單的烘干設備,開始嘗試制作椹果干。鮮椹果經過烘干機加工后,保質期大大延長,且不同于僅靠太陽的傳統曬制工藝,保留了椹果特有的風味和營養成分,在市場上竟然賣到了每斤30元。這讓我更加堅定了做椹果深加工的信心和決心。
這些年,夏津縣調整第三產業布局,每年舉辦“椹果生態文化節”,同步開展非遺產品展、非遺活動進景區、古桑書畫攝影展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參觀體驗。來訪游客對干、鮮椹果的消費需求不斷增加,讓椹果價格翻了十幾倍,也讓果農足不出戶就能賣上好價。
趁著發展東風,我成立了夏津縣傳峰椹果種植專業合作社,開發出椹果干、椹葉茶、椹果醋、椹果酒、椹葉面條等20多種創新產品。合作社社員由創建時的20多名增加到現在的112名,平均每年能增收五六千塊錢。
從枝頭紫瑩瑩的鮮果到合作社里多樣的深加工產品,小小椹果完成“七十二變”,不僅豐富了市場產品,更讓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生活甜起來。
新華社發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劉夢、陸健、尚杰、王冰雅、
高建進、馮家照、宋喜群、李志臣
光明日報通訊員 何睿、薛靜迪、謝尚國、
廖瑩、鄧美平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3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