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王維筆下秦嶺的蒼翠詩意,今日正以新的維度延續——這既是云霧漫過冷杉林的視覺盛宴,又是一場深刻的價值覺醒:生態如何"生息"?綠水青山如何轉化為金山銀山?這場關于"生息"的探索,恰是人與自然對話的當代答案。
一、生態產品:自然資本的"利息"形態
生態生"息"之"息",本質是自然資本持續產出的"利息"。這些"利息"形態多元,既見之于具象,也藏之于無形,更融之于文脈。
物質供給是最直接的"實物利息"。清潔水源滋養作物,新鮮空氣孕育生機,安全農產品與優質林產藥材,皆是大自然的饋贈。浙江麗水的"山泉西瓜",因灌溉水的潔凈特質,溢價遠超普通品種,正是生態直接變現的生動注腳。
調節服務是不可或缺的"功能利息"。水源涵養、土壤固著、防風固沙、固碳釋氧,這些無形功能如同生態銀行的"永續債",默默守護人類生存根基。福建南平的"森林生態銀行",通過集中托管林業資源開發碳匯項目,讓林農指尖劃過的每片綠葉,都化作可觸摸的經濟紅利。
文化服務是浸潤心靈的"精神利息"。自然景觀的審美啟迪、休閑游憩的身心療愈、科學探究的靈感迸發,皆源于生態系統的文化賦能。云南普洱的茶香里,既有葉片的醇厚,又沉淀著云霧高山的生態文脈——這份"利息",滋養的是精神世界。
二、價值本源:自然資本的"金本位"
生態產品的價值根基,在于"自然資本"本身——綠水青山不是無源之水,而是能持續"生息"的本金。
健康的生態系統自帶"造血功能":自我修復維持平衡,循環再生孕育新機。保護生態,是為這筆本金"保值";修復生態,是為其"增值";而任何破壞行為,都是透支本金、斷絕未來"利息"。
這份認知自古有之。《禮記》"草木零落,再入山林"的節制,《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敬畏,本質都是對自然資本的珍視。如今,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相遇:衛星遙感監測森林覆蓋率,智能算法核算碳匯量,讓"惜本金、增利息"的邏輯有了更精準的實踐載體。
三、價值實現:四大轉化路徑
認知價值之后,更需搭建"生息"通道。四大路徑構成閉環,讓生態價值從潛在變為現實。
1.經營開發路徑,直接變現生態紅利。生態農業、森林康養、文化旅游等業態,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收益。2023年秦嶺沿線文化生態旅游收入同比增長28%,印證了"看山望水"就能"賺錢養家"的可能。
2.市場化交易路徑,為無形服務定價。生態補償、碳匯交易、水權交易等機制,讓"呼吸的空氣、涵養的水源"有了價格標簽。浙江推行的"下游補償上游"機制,讓清水流淌的每一公里都算得出價值,實現"護水者得回報"。
3.保值增值路徑,以保護促溢價。嚴格守護獨特生態,再通過品牌建設放大優勢,讓"生態好"成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黑龍江五常大米、贛南臍橙的高價,恰是"產地生態"賦予的品牌溢價——保護越嚴,價值越厚。
4.體制機制創新路徑,讓生態價值可計量。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體系的推廣,如同為綠水青山"記賬":太白山因李白詩句增韻,灃河因《詩經》詠嘆添值,讓"山水即文脈"的感性認知,轉化為可比較、可考核的理性數據。
四、實踐探索:案例中的"生息"智慧
各地實踐,正書寫著生態"生息"的多樣答案。
秦嶺深處,科技與文化交織:衛星遙感監測森林的同時,也守護著古棧道遺址;智能傳感器記錄水質的剎那,也存檔著古渡口的水文記憶。"護山即護史"的傳統,借由現代技術落地生根,讓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同頻共振。
浙江安吉,曾因"賣石頭"滿目瘡痍,如今靠"賣風景"富甲一方。竹海變景區,民宿成產業,這場從"黑色經濟"到"綠色經濟"的轉身,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邏輯。
貴州荔波,喀斯特森林曾是發展障礙,如今成了"搖錢樹"。旅游開發讓村民端上"生態碗",而收益反哺保護,又讓森林更茂密——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讓"生息"有了可持續的動力。
五、未來展望: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生態生"息"的終極目標,是構建"保護—增息—計價—變現—反哺"的完整閉環:以嚴格保護筑牢自然資本"本金",以生態修復提升"生息"能力,以GEP核算摸清"利息"家底,通過多元路徑實現價值變現,最終將收益反哺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
這條路,需要制度護航——如《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將文化遺跡納入保護條款;需要科技賦能——從遙感監測到碳匯核算,讓生態管理更精準;更需要文化引領——從"天人合一"的傳統智慧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當代理念,凝聚全民共識。
秦嶺不語,卻以千年未變的文脈與重生的綠意,訴說著生態生"息"的真諦:當人類真正懂得珍視自然資本,讓綠水青山的"利息"持續滋養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便不再是詩中意境,而是文明延續的常態。
這是東方智慧的當代回響,更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生"息",生生不息——這,正是中華民族獻給全球生態文明的中國答案。
黨雙忍2025年8月27日于磨香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