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決策網訊 近年來,兩當縣緊扣“五區”基層黨建部署要求,立足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以黨建為根脈,構建“責任聯扛、區域聯建、應急聯守、產業聯興、治理聯治”的林區五維黨建體系,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生態守護力、協同驅動力、應急戰斗力、產業引領力和治理凝聚力,在林海深處書寫“黨建紅引領生態綠、生態綠催生產業金”的時代答卷。
責任聯扛:織密生態守護的責任閉環
黨委統攬“第一責任”,逐級構建“縣委+縣級林長+鄉(鎮)林長”“鄉(鎮)黨委+村黨組織+黨員”上下貫通、橫向覆蓋的聯動體系,全面建立覆蓋縣、鄉、村三級林長組織體系,實現“林長責任”與“黨建責任”一肩挑、雙落實。全縣302名各級林長中,16名縣級、53名鄉級、233名村級林長,既是生態管理者,更是黨性踐行者。林區關鍵區域的“黨員林長責任崗”,絕非簡單的崗位標識,它是“我是黨員我先上”的承諾,更是黨組織將“生態優先”具象化的載體。
森林撫育現場,黨員突擊隊攻堅拔寨,攻克華山松大小蠹防治難題;智慧林長和護林員巡護系統等信息化平臺背后,黨員技術專班日夜打磨,實現“天空地”監測網的精準運行,重點區域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林長責任”與“黨建責任”在數據流轉中深度互嵌,推動森林覆蓋率、蓄積量連年攀升,繪就生態保護的“紅色刻度”。
區域聯建:激活區域協同的紅色動能
打破“林區管生態、地方管發展”的條塊分割,以黨建為“融合劑”,構建“場鎮村”黨建共同體。基層黨組織牽頭簽訂共建協議,創設聯席會議制度——每月一碰頭,聚焦林區發展堵點;每季一研判,破解治理協同難題。站兒巷鎮社區與云屏林場黨支部創新“陣地共享、服務共融”模式:黨群服務中心既是政策宣講臺,也是應急救助站,更成為林下經濟培訓課堂。
防火期里,黨員志愿服務隊跨區域聯動,宣傳巡護、隱患排查無縫銜接;造林季時,聯合主題黨日化作“綠色播種行動”;防汛期等重點時段,黨員突擊隊跨區域集結,聯合開展河道清淤、隱患排查。黨建引領下,區域治理從“各自為戰”邁向“握指成拳”,涉林矛盾糾紛大幅下降,群眾從“生態旁觀者”變身“護綠主人翁”,勾勒出共建共治的紅色版圖。
應急聯守:鍛造防火救災的鋼鐵長城
面對森林防火“烤”驗,基層黨組織把“組織優勢”轉化為“戰斗優勢”。依托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四鄰微網格”,構建“黨員片長+農戶網格”的防控體系:村黨支部委員化身“防火哨兵”,串聯起千家萬戶的“安全防線”;森林草原防滅火“8311”機制背后,是黨員24小時值守的堅守;無人機巡護前沿,是黨員技術骨干的探索突破。
防火緊要期,黨員帶頭入戶宣傳,把“防火令”變成群眾的“安全共識”;高火險時段,黨員突擊隊枕戈待旦,讓“打早打小”成為制勝法寶。連續多年重特大火災“零發生”的背后,是黨建激活的“神經末梢”在發力,是組織優勢鑄就的“銅墻鐵壁”在守護,詮釋著安全底線的紅色擔當。
產業聯興:蹚出綠色轉型的富民新路
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基層黨組織通過“支部共建”“場鎮村聯建”實現組織共建、活動共聯、資源共享,成為林下經濟發展的“領航者”,繪制“全域有機”發展藍圖,在產業鏈上全程“架橋鋪路”:從統籌布局林藥、林菌、林禽等發展方向,當好精準謀劃的“規劃師”;到鏈接高校、企業資源破解技術瓶頸與銷售難題,做好貼心服務的“服務員”;再到黨員帶頭人率先試種茯苓、羊肚菌,成為敢闖敢試的“示范者”,黨組織的引領力貫穿產業發展全鏈條。
在此基礎上,“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順勢而生,將分散的小農戶擰成發展“一股繩”,讓單打獨斗的散戶有了抱團突圍的“主心骨”。云屏林草雞養殖突破238.74萬羽、林麝存欄達975只,林下套種中藥材豬苓、天麻各0.1萬畝,花椒嫁接換優10萬株、核桃高接換優1萬株,茯苓嫁接技術推廣后80余畝茯苓化身“黃金菌種”,傳統種養植業在技術賦能下煥發新生。新建成的林藥林菌實訓基地,年培育羊肚菌18畝、袋料木耳3萬余袋、椴木木耳6000余棒。從零散種養到集群發展,從技術瓶頸到創新突破,黨建引領下的林下經濟正實現從“單打獨斗”到“集群突圍”的跨越。群眾也從最初的“觀望者”,變成了主動參與的“實踐者”,山林間的生態紅利,最終化作了群眾口袋里實實在在的“紅色收益”。
治理聯治:構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態
將隴南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與林區治理深度融合,是“黨建創新群眾工作”的關鍵落子:基層黨組織以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為載體,搭建“聽訴求、解難題、聚共識”的閉環。產業規劃中,通過“院壩會”收集群眾對林下經濟的期待,動態調整種植養殖布局;矛盾調處中,依托黨員調解員,將多起涉林糾紛矛盾化解在“微網格”,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林”;生態監督中,發動群眾通過舉報破壞行為,形成“黨建引領、群眾參與”的共治格局。這一機制不僅解決“事”,更凝聚“心”——讓群眾從“被動接受治理”變為“主動參與建設”,深刻詮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
兩當實踐的深層邏輯,在于黨建與林區治理的“基因融合”:從責任聯扛的閉環構建,到區域聯建的動能激活;從應急聯守的長城鍛造,到產業聯興的路徑創新,再到治理聯治的生態重塑,每一步都貫穿著“黨建引領”的紅線。未來,兩當將持續深化“五維黨建”體系,為秦嶺生態屏障建設貢獻更多“紅色智慧”。(供稿:兩當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