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是經濟發展的“生態基座”,金山銀山是這座基座上生長的“經濟大廈”。二者絕非非此即彼的取舍關系,而是“基座定大廈根基、大廈反哺基座穩固”的共生體——脫離基座的大廈是“空中樓閣”,終將因失去支撐而崩塌;忽視大廈的基座是“沉睡資源”,難將生態潛力轉化為綠色生產力。唯有守住生態基座的“穩”,才能托舉經濟大廈的“興”,這正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綠色低碳路徑破解“保護與發展”矛盾的核心邏輯,而秦嶺作為中華祖脈、中央水塔,正是這一邏輯的典型樣本。
一、生態基座:經濟大廈的“穩身之基”——綠色發展動能的本源載體
經濟大廈的每一寸高度、每一分穩固,都依賴生態基座的支撐。這座“活的基座”既是資源供給的源頭,又是綠色發展動能生成的核心載體,通過三大核心功能,與經濟系統深度綁定,缺一則綠色發展無從談起、大廈興難久。
(一)資源供給:大廈的“建材之源”——綠色生產力的物質基礎
生態基座是所有產業的“物質起點”,沒有基座提供的清潔資源,綠色生產力便無“原料”可轉化。秦嶺作為“中央水塔”,其涵養的水源不僅支撐著農業灌溉,讓綠色農產品穩產高產,保障了沿山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綠色產業的用水需求;若秦嶺植被遭破壞導致水源涵養能力下降,不僅會讓下游農田減產,還會讓依賴優質水源的企業陷入“無米之炊”。東北黑土區依托肥沃土壤發展綠色水稻,若黑土退化,不僅水稻減產,下游米業加工的綠色產業也會失去根基;農業依托土壤水源生長作物,工業依賴森林礦產、草原生物質能,文旅產業以生態景觀為核心吸引力,資源供給的持續與穩定,是綠色生產力轉化、經濟大廈得以搭建的“第一塊基石”。
(二)環境容量:大廈的“承重上限”——綠色低碳的約束底線
經濟活動必然伴隨能耗與排放,而生態基座的“環境容量”,正是消化這些“代謝產物”的彈性空間,也是綠色低碳發展的“剛性約束線”。秦嶺的森林系統年固碳量可觀,能有效調節周邊區域空氣質量,為關中工業城市群的低碳工業發展提供環境緩沖;若超出秦嶺的生態承載極限,盲目擴張高耗能產業,不僅會加劇空氣污染,還會觸發區域限產政策,打斷綠色生產的連續性。工廠排放的廢水需依托濕地、河流凈化,企業排放的廢氣需依靠森林調節,農業廢棄物需通過生態循環消化,超出環境容量的發展,本質是突破綠色低碳底線,終將導致大廈“傾斜失穩”。
(三)生態安全:大廈的“防震之柱”——綠色發展的風險屏障
自然風險是經濟大廈的“潛在威脅”,而生態基座正是抵御風險、保障綠色發展連續性的“第一道彈性防線”。秦嶺完整的植被覆蓋能固土保水,減少暴雨引發的滑坡、泥石流對綠色農田與低碳廠房的破壞——若秦嶺北麓植被退化,一場強降雨可能沖毀萬畝良田,讓農民顆粒無收,也可能淹沒工廠設備,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調節區域氣候,減少極端天氣對農業、文旅產業的沖擊,其生態系統穩定性、多樣性和可持續性,等同于綠色發展的“抗風險能力”。健康的生態系統能減少洪澇、滑坡破壞,沿海紅樹林能削弱臺風威力,生物多樣性能抑制病蟲害,生態基座的防護作用,是經濟大廈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經濟大廈:生態基座的“強穩之力”——綠色發展的反哺引擎
經濟大廈不是生態基座的“消耗者”,而是基座“穩度”的“提升者”、綠色發展的“引擎”——合理的大廈建設,既能讓基座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綠色生產力,又能為基座修復注入資金與技術,形成“基座穩大廈、大廈強基座、綠色貫全程”的良性循環。
(一)價值轉化:讓“穩基”有“收益”——綠色生產力的落地路徑
生態基座的價值若不通過經濟活動轉化,只能是“沉睡的財富”,也難以激發人們保護基座的動力。依托秦嶺生態資源,打造“秦嶺國家公園”文旅品牌,開發生態徒步、森林康養等低碳文旅項目,既讓“秦嶺青綠”轉化為旅游收入,又讓周邊村民通過民宿、餐飲實現增收,本質是把秦嶺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綠色生產力,讓“保護秦嶺”與“獲得實惠”深度綁定。浙江安吉依托萬畝竹林轉化生態價值,云南洱海依托水質發展高端民宿與康養產業,年低碳文旅收入超百億元,這種“生態→經濟”的轉化,是綠色生產力落地的核心路徑。
(二)資本反饋:讓“穩基”有“支撐”——綠色發展的資金保障
生態基座的修復與養護需要資金、技術投入,而經濟大廈的綠色收益正是這些投入的“源頭活水”。陜西設立秦嶺生態保護專項資金,投入秦嶺植被修復與生態監測,既鞏固了“中央水塔”的調蓄功能(穩固基座),又為后續綠色產業發展預留了生態空間。新安江流域建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內蒙古庫布其沙漠通過“光伏治沙”反哺生態,沒有經濟大廈的綠色資本反饋,生態修復只能是“紙上談兵”,基座的“穩”與綠色發展的“久”都難以實現。
(三)模式升級:讓“穩基”有“減負”——綠色低碳的轉型方向
經濟大廈的持續發展,能推動產業向“低耗、高效、環保”轉型,從根本上減輕對基座的壓力,這正是綠色低碳轉型的核心目標。圍繞秦嶺生態保護,推動傳統果業向“有機種植+電商銷售”轉型,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既提升了獼猴桃等農產品的附加值,又避免了土壤污染,讓農業發展與秦嶺基座養護同步,契合綠色農業的轉型要求。新能源產業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綠色制造技術降低企業能耗,這種“大廈升級→基座減負”的過程,是綠色低碳轉型的實踐成果,也是綠色發展與生態保護適配的關鍵。
三、守基之策:筑牢生態基座的“三重穩線”——綠色發展的基礎保障
要讓經濟大廈立得穩、長得高,首要任務是守住生態基座的“底線”,通過“劃界、修復、建制”三大路徑,為綠色發展筑牢根基,確?;槐黄茐摹⒛芗皶r修復、可長期養護。
(一)劃生態紅線:守住“穩基”的“不可觸碰區”——綠色發展的空間邊界
根據區域生態功能,明確水源涵養地、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等保護紅線,紅線內嚴禁開展破壞生態的經濟活動,這是綠色發展的“空間底線”。劃定秦嶺生態保護紅線,嚴禁在核心區開展礦產開采、違規建設,雖短期影響部分產業收益,但保住了“中央水塔”的生態功能,為秦嶺城市群綠色航運、低碳文旅發展留足空間。長江經濟帶、黃土高原通過劃紅線守護生態,劃紅線不是“限制發展”,而是為綠色發展劃定清晰邊界,讓經濟增長始終在生態可承載的范圍內推進。
(二)靠科技修復:補齊“穩基”的“受損短板”——綠色生產力的技術支撐
針對已退化的生態基座,用科技手段精準修復,恢復其支撐綠色發展的能力,這是綠色生產力提升的技術保障。運用無人機監測、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對秦嶺退化區域進行植被補種與生態修復,逐步恢復其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功能,讓秦嶺成為“生態安全屏障”,為低碳文旅、綠色農業提供資源支撐。污染土壤修復、退化濕地治理、沙化土地改良,科技修復的核心是讓“受損基座”重新具備支撐綠色生產力的能力,補上綠色發展的薄弱環節。
(三)建長效制度:保障“穩基”的“持續動力”——綠色發展的制度約束
建立兩項核心制度,讓基座保護有約束、有動力,為綠色發展提供長效保障。一是“生態保護責任制”,將生態保護成效納入地方政府考核,對違規開發行為嚴肅追責,倒逼發展模式向綠色轉型;二是“生態補償制度”,對保護生態成效顯著的縣區給予經濟補償,解決“保護者吃虧、破壞者受益”的問題。三明市的“林票制度”、新安江的補償機制,都是制度保障的典型,讓“穩基”與綠色富民形成聯動,為綠色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四、興廈之道:構建“基座-大廈”共生的綠色模式——綠色發展的實踐路徑
筑牢生態基座后,需聚焦“如何依托基座建大廈”,推動產業向“生態+”轉型,讓每一步發展都緊扣綠色低碳要求、轉化為綠色生產力,實現“興廈”與“穩基”同步、綠色發展與經濟增長協同。
(一)生態+農業:讓“穩基”與“增收”同頻——綠色農業的落地形態
依托基座資源發展有機農業、循環農業,既提升農產品收益,又保護生態基座,是綠色農業的核心實踐。依托氣候與土壤優勢,發展有機獼猴桃、茶葉種植,通過“生態認證+品牌化”提升產品價值,既讓農民增收,又避免化肥農藥對土壤與水源的污染,讓農業生產成為綠色產業價值的載體。平原谷地“稻漁共生”、山區林下經濟、草原“劃區輪牧”,都是“生態+農業”的實踐,實現“穩基”與“增收”的同頻。
(二)生態+工業:讓“穩基”與“增效”同步——綠色制造的轉型方向
推動傳統工業綠色改造,培育綠色產業,讓工業成為“強基”而非“毀基”的力量,是綠色制造的核心目標。陜西西安立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裝備制造業向“綠色研發+低碳生產”轉型,研發新能源汽車、環保設備等產品,既創造工業產值,又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江蘇蘇州推動電子產業綠色改造,通過節能技術降低能耗,兩地實踐形成呼應,均證明工業升級能實現“興廈”與“穩基”同步,讓低碳工業成為綠色經濟的新支柱。鋼鐵化工企業的節能降碳改造、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實現“工業興”與“基座穩”的雙向賦能,讓工業生產成為綠色生產力的重要來源。
(三)生態+文旅:讓“穩基”與“富民”同步——低碳文旅的發展邏輯
以生態景觀為核心,發展低碳文旅,讓文旅產業成為“美化基座”的力量,是低碳文旅的核心邏輯。以“秦嶺”為IP,打造秦嶺國家公園、太白山等生態景區,開發非遺體驗、自然研學等低碳文旅項目,既避免過度商業化破壞秦嶺生態,又讓周邊村民通過文旅服務增收,推動綠色鄉村建設。森林湖泊的生態景區、鄉村的田園民宿、城市的濕地公園,讓文旅活動與綠色低碳要求契合,實現“穩基”與“富民”同步。
結語:以基座之穩,筑綠色大廈之永續
生態基座與經濟大廈,絕非“二選一”的單選題,而是“一體兩面”的共生體——基座是綠色發展的根基,根深則葉茂;大廈是生態價值的碩果,果豐則根壯。從中華祖脈、中央水塔的守護,到全國范圍內的生態實踐,我們已經摒棄“竭澤而漁”的老路,堅定走上“點綠成金”的新途。讓每一次經濟增長都源自綠色生產力的茁壯成長,讓每一筆發展收益都反哺生態基座的保護修復。如此,方能建造出一座以生態為根、以綠色為梁,能夠歷經風雨、永續發展的文明大廈。這是綠色發展之路——在生態基座守護、綠色產業培育中落子,必將生成人與自然共生的文明新范式。(文/黨雙忍)
2025年9月1日于磨香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