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后,走在暴曬的柏油路上,皮膚灼得發疼時,撞見街角一棵老槐樹的樹蔭——腳剛踏進去,熱氣便退了大半,連呼吸都清爽了些。這片刻舒適,不是偶然的“幸運”,而是自然遞來的一份“生態產品”。
這片樹蔭,其實是個迷你的“生態服務站”:降溫只是它的“顯性功能”,藏在枝葉間的,還有凈化空氣、給鳥雀搭窩、甚至幫地球“吸碳”的多重價值。
從阿凡提“賣樹蔭”的古老寓言,到今天給生態系統“算賬”的GEP核算,人類正在慢慢學會:這些看不見的自然饋贈,從來都有價,也該被珍視。
一、多元生態服務,隱藏在樹蔭下的價值
為什么樹蔭能讓人瞬間涼快?氣象與生態研究表明,樹木通過蒸騰作用與枝葉遮陽,可使樹蔭下的溫度較暴曬處低5-10℃,相當于天然空調。但這僅是基礎功能。
仔細觀察,葉片吸附著粉塵,枝干緩沖噪音,根系涵養水源,葉隙間鳥兒棲息——一棵大樹的蔭蔽范圍,實則是其生態服務價值的輻射圈。這些功能協同運轉,涵蓋氣候調節、空氣凈化、生物支撐和休閑服務等多重價值。
我們習慣了“免費享用”這些服務,卻忽略了其客觀價值。正如清潔空氣和凈水,樹蔭所承載的生態服務本就是自然持續產出的公共產品,只是人類花了太久才學會“看見”。
二、阿凡提的生態智慧,為無價之物定價
維吾爾民間故事中,阿凡提“賣樹蔭”的寓言,提前數百年預演了現代生態經濟學的核心問題。
面對巴依老爺強占樹蔭的行為,阿凡提未直接對抗,而是通過交易為生態產品“確權”與“定價”。他讓巴依親身體驗“失去樹蔭的代價”,最終承認其價值——“摸不著”不代表“離不了”。
這一故事揭示了生態產品的三個關鍵特性:價值的客觀存在性、可通過規則設計實現交易、以及必須維護其公共屬性。這與當代環境經濟學中的“替代成本法”不謀而合——若無此服務,需投入多少資源才能達到相同效果?
三、現代實踐,讓生態價值可量化可交易
如今,阿凡提的智慧已轉化為系統性的制度創新,使生態價值可衡量、可交易、可共享。
GEP核算為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提供了科學度量標準。通過計算調節氣候、固碳釋氧、涵養水源等服務的價值,像浙江麗水等地的GEP甚至超過了當地GDP,真正讓“綠水青山”有了可量化的身價。
碳匯交易將樹木固碳能力轉化為可交易資產。企業通過購買碳匯額度補償排放,護林人則獲得經濟回報——這正是“樹蔭價值”的現代延伸。
生態補償機制則體現了公平性原則,如福建閩江流域的下游對上游進行補償,實現“受益者付費”,保障生態保護的可持續性。
創新實踐也在不斷涌現。武漢漢口濱江曾推出“移動樹蔭”,采用容器苗技術實現反季節綠化,打造出可循環的彈性生態服務模式。
四、古樹生態,跨越千年的生命傳承
生態產品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空間維度,也延伸于時間長河。中國古樹資源豐富,形成了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成為“綠色國寶”。
在陜西黃陵縣黃帝手植柏,以五千歲高齡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這棵見證中華文明起源的古樹,至今蒼勁挺拔,其樹冠如巨傘遮天,蔭蔽面積達上百平方米,已成為活著的文化地標和精神象征。
在河南新密市樓院村徐霞客古道旁,一棵樹齡約4000年的匙葉櫟依然枝繁葉茂。當地村民采摘其橡果制作涼粉,延續著《山海經》“食之不蠱”的文化傳統。
這些古樹周邊,常有新苗破土而出,依偎生長,展現著生態產品的代際傳承。國家施行《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為保護“綠色國寶”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構建生態友好型社會,從認知革命開始
重新認識樹蔭價值,是一場深刻的認知變革。
數據表明,有樹蔭覆蓋的小區空調能耗可降低約30%,行道樹促進行人停留,綠地豐富的社區就醫率更低——生態產品正悄然提升生活質量。
這意味著我們需轉變觀念:樹木不是裝飾而是生態基礎設施,保護不是負擔而是對未來投資。城市規劃中的綠地是“天然空調站”,保護老樹則是維護“活態資產”。
從阿凡提的幽默寓言到現代的GEP核算,人類終于認識到:承認自然的價值并非額外負擔,而是通往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智慧選擇。
無論是武漢濱江可移動的臨時樹蔭,還是黃帝陵前五千年的古柏,都在提供著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
樹蔭有價,生命無價——這份自然饋贈的清涼與生機,本就該被認真對待,更需要我們用心守護。(文/黨雙忍)
2025年9月2日于磨香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