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情感不只關乎個體的幸福與成就,也關乎社會的發展前景。有效開展情感教育,是為青年賦能、為社會筑基、為國家謀長遠的戰略之舉。
此前,筆者所在單位曾對2023-2024年中國居民社會心態展開調查,所得數據顯示:我國18-44歲青年在國家和社會層面的情感較為積極,但在個體情感層面,部分青年呈現出價值感較低的情況。例如,21.6%感到控制感較弱、無力掌控自己的生活;13.3%體驗到較低的生命意義感、15.2%仍在尋求生命意義感。與這種低價值感一致的是,部分青年存在其他的情感情緒問題。例如,20.6%青年壓力感較高、19.7%感到比較孤獨、20.2%感到比較焦慮、18.3%擔憂情緒較高,對其心理健康構成威脅。
如果將20%左右青年存在的消極情感視為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可以看到,青年的控制感、壓力感、孤獨感和個人預期有待改善,這或應成為當前青年情感教育的重點。
控制感與壓力感是一對雙胞胎。當青年感到壓力較大時,就可能失去對生活的掌控;反之,當青年感到生活失控時,壓力感也會油然而生。情感教育應從現實和情緒兩方面入手。在現實層面,社會還應想方設法解決青年群體的實際壓力源。而在情緒層面,校園與社會則應形成合力,引導教育青年群體學會管理壓力、與壓力共處,聚焦可控圈、接納不可控項,用問題解決的思路來面對壓力,找回對生活的控制感。
青年群體的孤獨感與現代化轉型和數智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關。一方面,婚育已不是多數青年的必選項。前文所述的中國居民社會心態調查發現:在未婚青年中,不乏有人不再持有傳統生育觀念,理想子女數在兩個以內。婚育觀的轉變促使人際關系也發生了轉變。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發展為緩解青年群體的孤獨感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但它們也可能成為加劇青年群體孤獨感的雙刃劍。
因此,當前緩解青年群體孤獨感的核心,在于幫助他們建立深度、真實且不局限于婚戀與家庭范疇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既可以是線下的,也可以是線上的;既可以是來自戀人與家人的,也可以是來自其更擴大的關系網——這都是能給青年群體帶來歸屬感的穩定的關系情感。
這就要求情感教育需雙管齊下:一方面要搭建安全、可及的線下與線上空間,為情感共鳴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著力培養青年的核心能力,包括共情感知、辨別良性關系、規避不良關系,以及建立深度親密關系的能力。
目前,許多高校都開設了以戀愛、婚姻、家庭、社交等為主題的心理課程。這一方面有助于大學生發展個人社交能力,學會建立健康、有益的親密關系,從而有效化解其孤獨感,另一方面也能使校園情感教育更多觸及青年內心,對其加以全方位的關懷。譬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就將“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成長”設為通識核心課,每位本科生都必須上,但其成績不納入綜合測評,不影響評獎保研,使學生更沉浸于情感體驗當中,而不是為了成績學習。
除此之外,個人預期與現實的落差,也是青年負面情感的根源之一,過高的預期不一定對情感有利,但是青年群體較低的個人預期也并不是好事,反而可能預示著他們對未來缺乏信心。因此,從預期角度進行情感教育的關鍵,是幫助青年群體重建信心。對此,社會應盡可能為青年提供均等機會和向上流動的渠道,高校在情感教育層面,也不妨試著培養學生的“成長型思維”,將“必須”的思維框架調整為“成長”和“學習”,使其在經歷逆境時也能保有對自我的信心。
總體而言,情感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就情感論情感、就情緒論情緒,既需要從社會治理等現實層面入手,也需要從認知調整、情緒管理等角度訓練,還需要個體-家庭-社區-醫院-社會等多方面的合作。未來,希望有更多面向青年的情感教育場景,能將講授與實踐、體驗和治理相結合,從而為青年提供科學化的指導訓練工具,促進其在新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下重構認知、情感和行為,最終達到賦能青年、賦能社會的目的。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社會心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實驗室副研究員)
2025年09月19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