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決策網訊(記者帥華鋒)9 月22日(農歷八月初一),乙巳年“天醫節”公祭醫祖岐伯典禮在陜西岐山岐伯故里?中醫藥數字產業園盛大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醫藥界泰斗、文化學者、政企代表與當地民眾200多人齊聚一堂,以傳統儀軌致敬先賢,以創新實踐傳承文脈,讓延續千年的“天醫文化”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
“岐黃源流遠,天醫澤世長。”上午九時,隨著《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的集體恭誦聲響起,典禮正式拉開帷幕。谷河老師領誦的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經典箴言,與古籍中 “黃帝咨于岐伯,人間始有醫術流傳” 的記載遙相呼應。這一源自《帝王世紀》的典故,訴說著岐伯 “嘗味草木,典治醫病”的傳奇——正是他受黃帝之命探究藥性、辨析醫理,才有了《本草》《素問》等醫典問世,中醫 “岐黃術” 的稱謂也由此而來。
據專家現場解讀,天醫節的起源可上溯至上古時期,道教典籍明確記載農歷八月初一為岐伯誕辰,因這位醫祖被尊為“天醫真人”,此日便被定為祭祀祈福的專屬節日。南北朝時節日雛形已現,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 “八月一日,民并以朱水點小兒額,名開炙,以厭疾”,這便是早期“天灸”習俗的雛形。至宋代,節日體系完全定型,《潛居錄》明確記載“八月朔,古人以此日為天醫節,祭黃帝、岐伯”,使這一節日成為官方與民間共尊的醫學盛典。
陜西岐黃文化院院長朱文敏介紹,文化傳承是此次“天醫節”的核心要義。“從黃帝與岐伯論道著成《內經》的傳說,到宋代形成定制的祭祀禮儀,天醫節承載的不僅是敬賢之情,更是中醫藥文化的基因密碼。”他特別提及元明清三代的傳承脈絡:元代朝廷令各郡縣春秋祭祀三皇并附祭岐伯等名醫,清代太醫院景惠殿專設神位供奉岐伯與歷代醫家,各省先醫廟均按期致祭,形成了“官民共祭、薪火不絕”的傳統。
在傳承脈絡的梳理中,岐山的文化坐標意義愈發凸顯。陜西岐伯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賈方明在致辭中指出,宋《路史》“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 的記載,印證了這片土地與醫祖的深厚淵源。“岐伯提出的‘上窮天紀,下極地理’認知方法,‘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理念,歷經兩千余年依然閃耀智慧光芒。守護好這份文化遺產,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為推動文化傳承從“儀式性紀念”走向“常態化發”,典禮現場舉行了“岐伯和園大廟會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授牌儀式。賈方明董事長向辦公室主任楊永安授予牌匾,標志著岐伯文化傳承邁入制度化、規范化新階段。這一舉措延續了古代 “以制護文” 的智慧——正如元代設制規范祭祀、清代太醫院專司傳承,今日管委會辦公室也將承擔三大使命:系統整理公祭儀軌、統籌廟會民俗運營、開展常態化中醫藥科普。
“這枚牌匾承載的是千年文脈的延續責任。” 楊永安在授牌后表示,未來將聯合高校編纂《岐伯文化傳承大典》,建立“天醫節”非遺保護清單,復刻古代“醫籍整理、醫術傳承”的傳統。
九時三十分,公祭核心儀式如期舉行。在典禮官谷河的引導下,全體人員依次完成盥洗禮、迎神、上香等九項儀軌,每一步都浸潤著歷史典故。盥洗禮所用的岐山清泉水,呼應了古代“采露凈身”的習俗——南北朝時,民眾便在天醫節清晨采集草尖露水,認為其有“療愈祛病”之效,臨朐一帶更稱其為“龍汗水”,可治百病;三獻禮中敬獻的典籍,復刻了清代祭祀時供奉醫書的傳統,象征“傳承醫理、惠澤后人”的初心。讀祝文中“啟醫道之先河,惠生民于萬世”的語句,精準概括了岐伯 “創醫典、救蒼生于疾疫” 的歷史功績。
“傳統儀軌是文化傳承的‘活化石’。” 參與典禮的中醫藥文化研究專家張登本教授表示,此次公祭既保留了 “敬天法祖”的傳統內核,又摒棄了封建迷信元素,如同宋代將民間祭祀升華為文化盛典一般,實現了傳統節日的當代轉化。除核心祭典外,園區同步開展的 “岐伯文化嘉年華” 成為傳承亮點,完美呼應了古代天醫節 “醫俗相融” 的特質。中醫義診區重現了古代 “天醫賜福” 的民間期盼;非遺展示區中,岐伯針灸銅人制作技藝、中藥炮制古法等項目,讓觀眾直觀感受 “岐黃術” 的實操智慧;文化體驗區里,孩子們在醫師指導下辨識藥材、制作香囊,延續了山東民間 “點百病”“制桃葉膏” 等親子養生習俗——相傳臨朐先民曾用天醫節露水熬制桃葉膏,治療腹中郁積,這類實用民俗正是中醫藥生活化的生動體現。
作為岐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岐伯故里?中醫藥數字產業園的建設成效顯著。記者在現場看到,《黃帝內經》紀念館,通過繪畫等形式,再現“黃帝問岐伯”場景,將《黃帝內經》成書的傳說轉化為沉浸式體驗;中醫藥數字展示中心以大數據呈現秦嶺道地藥材分布,延續了岐伯 “嘗味草木、辨識藥性” 的探索精神。“我們以數字科技為文化傳承賦能,讓古老智慧更易被當代人理解和接受。”賈方明介紹,園區將創建省級中醫藥文化旅游教育基地,年接待研學團隊力爭達百批次。
典禮尾聲,10組各界別代表分別向岐伯塑像敬獻花籃,共同許下 “傳承岐黃薪火,守護百姓健康” 的承諾。中午時分,岐伯祠的飛檐與遠處的秦嶺山脈相映成趣,仿佛在見證著千年醫道文化的生生不息。
此次“天醫節”公祭活動,以“典故溯源、儀式傳承、機構保障、科技賦能” 的四維模式,再現了天醫節從“民間習俗”到“文化盛典”的千年演進。正如祭文中所言:“醫祖遺教,歷久彌新;文脈不絕,代代相承。”岐伯故里正以實際行動,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