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雙碳”目標指引下,探索“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成為當下重要課題。陜西華電新能源公司積極響應,深化“華電綠秦”行動,將新能源開發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在陜南漢陰縣創新實施“光伏+農業”項目,打造“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示范工程,實現了“清潔能源+特色農業+村民增收”的多重效益,為農村綠色發展與產業升級貢獻了華電智慧。
破疑慮、聚合力!在田埂間架起“陽光銀行”
九月的陜南,漢陰縣澗池鎮秋風送爽,新華村的“漁光互補”園區里卻暖意融融、熱鬧非凡。村民們簇擁在圓形養殖桶旁,凝神觀察著魚蝦的生長態勢;頭頂的光伏板在陽光下折射出粼粼藍光,板上高效發電、板下生態養殖的畫面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生機盎然的鄉村振興圖景。
誰能想到,這片生機勃勃的園區,曾因村民的疑慮一度停滯?2021年,陜西華電新能源公司計劃在新華村推進“光伏+農業”項目時,不少村民直言反對。“農民靠土地吃飯,光伏板占了地,我們種啥?”村民潘小蘭的話道出了大家的擔憂。
為打消顧慮,項目部提出“租金+入股+務工”的多元收益方案,村民土地出租可獲穩定租金;以土地入股村集體合作社,能參與養殖分紅;園區優先雇傭本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一畝地不僅有租金,入股后還能分紅,比自己種地旱澇保收。”村民黃飛算清這筆賬后,率先支持項目。
針對陜南光照條件不及西北其他地區的質疑,陜西華電新能源公司用數據說話。通過前期多次調研和歷史資源比對,項目組證明漢陰縣具備光伏開發的經濟可行性。“只要白天有光就能發電,截至2025年8月底,項目已發電1.12萬億千瓦時,最高單日發電量達99.27萬千瓦時。”所屬基層企業安康黨支部副書記、安康運維片區副主任的解釋,讓村民們吃下“定心丸”。
2023年8月,新華村“漁光互補”項目建成投產。項目創新性采用“板上發電、板下養殖”模式,光伏板離地高度不小于2.5米,樁基間距科學規劃,既保障發電效率,又為下方養殖預留充足空間。“我們就是要讓光伏板成為‘陽光銀行’,讓土地實現‘一地雙收’。”陜西華電新能源公司副總經理說。
興產業、促增收!光伏板下的“田園新篇”
“今天要送300斤牛蛙到菜市場,夏季旺季時能送1000多斤!”新華村村集體合作社負責人陳小松忙碌的身影,是“漁光互補”項目帶動產業發展的生動寫照。
在光伏板下,陳小松帶領合作社探索出高效養殖模式,采用圓形養殖桶精準控制水體和養殖密度,引進匙吻鱘(鴨嘴魚)、牛蛙等特色品種。“鴨嘴魚無刺、營養價值高,深受市場歡迎,酒店辦席都愛用。”陳小松介紹,光伏板遮擋陽光的特性,恰好為魚類創造了適宜生長的環境,養殖效益比傳統池塘更高。
2023年,新華村“漁光互補”項目僅半年就為村集體增收幾十萬元,50多戶村民獲得13.8萬元分紅。68歲的石德桂老人在園區務工,半年收入2萬多元,“種菜、喂魚,活兒不重,還能顧家,一天130元工錢很滿意。”
在沙壩村,“農光互補”項目同樣結出碩果。針對當地“土層薄、多石塊”的土地特點,陜西華電新能源公司通過引入專業種植公司,試種桔梗、黃連等耐貧瘠、喜陰的中藥材。“桔梗一畝地保守產1000斤,市場價2.8元/斤,收益比種莊稼高得多。”種植公司負責人周亮介紹,公司采用“免費供種+技術指導+訂單回收”模式,村民只需負責田間管理,就能獲得50%的利潤分成。
“光伏板下種藥材,石頭多的地也能變寶地。”沙壩村村委會副主任感慨,項目不僅解決了土地撂荒問題,還讓村民有了穩定收入。
強示范、廣輻射!鄉村振興的“華電路徑”
漢陰縣“光伏+農業”項目的成功,為農村新能源與產業融合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項目一期已復合利用土地2600多畝,年發電量1.47億千瓦時,節約標煤3.8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4萬噸,既創造了生態效益,又為地方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每年地租收益超100萬元,稅收達1200萬-1500萬元。
項目的示范效應持續擴大。新華村的“漁光互補”模式吸引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內外團隊前來考察學習;漢陰縣也因該項目成為陜南新能源標桿,帶動其他新能源項目落地。除此之外,該項目還受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頻道關注,安排《振興路上新觀察》欄目組到漢陰縣進行采訪,2024年12月在CCTV17黃金時間播出。
“我們將持續推進‘光伏+農業’模式,投身‘千鄉萬村馭風’和‘千家萬戶沐光’行動。”陜西新能源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表示,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華電綠秦”行動,將綠色能源與鄉村振興充分融合,讓更多鄉村享受到綠色發展紅利。
從沙海到田園,從荒漠到綠洲,從戈壁到沃野,陜西華電新能源公司正在以“光伏+”模式書寫著綠色發展的新篇章。在“華電綠秦”行動指引下,一個個清潔能源項目扎根陜西大地,既守護著生態底色,又賦能著產業升級,為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陽光動力”。(供稿:武軒)